这天夜里,电闪雷鸣。翁同龢忧心忡忡,写道:自戌初到子正,千雷万霆,旋转不已,雨如翻天浆,不啻癸未六月也。吁,可怕哉!
礼亲王世铎等人奉旨,很快完成了一个《训政细则》,确认了皇太后在王朝中的最高权力,除祭祀、问安礼仪依照垂帘听政的旧制外,其余全是新政,主要条款如下:
一、凡遇召见、引见,皇太后升座训政,拟请照礼臣会议,暂设屏纱为障;
二、中外臣工递进请安折,恭照现式预备,奏折恭照现式皇太后、皇上顺序书写;
三、近年各衙门改归验放、验看、开单、请旨及暂时引见人员,拟请循照旧制,一律带领引见,仍恭候懿旨遵行,排单照现章预备;
四、乡试、会试及各项考试题目,向例恭候钦命者,拟请循照旧制。臣等进书恭候慈览,择定篇页,请皇上钦命题目,仍进呈慈览发下,毋庸奏请派员拟题。
五、内外臣工折奏应行指示者,拟照旧制,均请朱笔批示,恭呈慈览发下。
慈禧太后看了《训政细则》,看了这么多规定,特别是一切奏章都要恭呈慈览发下,她当然喜出望外,立即批示:依议!意思是:照此遵行。
这样一来,年轻的光绪皇帝,虽然亲政了,只是名义上的皇帝而已,他什么都做不了,一切都要请示太后允准才行,实际上还不如一个大管家。
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日,钦天监奉命选定的大吉之日,光绪皇帝正式举行亲政大典。
这一天是慈禧太后选择的大吉日子,她的心情极好,就像这一天的阳光一样,格外灿烂,蓝天之上纤尘如洗。
光绪皇帝没有表情,心事重重。
皇帝的师傅翁同龢,高兴大于忧愁,他这样写道:晴朗无风,竟日天无纤翳,入夜月如金盆,入春第一日,亦数年来第一日也!
这一天黎明,光绪皇帝一身礼服,在大臣、侍卫的簇拥下,太监提着灯笼,排着仪仗,前往神武门外的大高殿、寿皇殿,拜谒列祖列宗。然后,到慈宁宫,亲率文武百官,向慈禧太后行拜谒礼。再前往太和殿,接受百官朝拜,颁诏天下。
帝师翁同龢十分兴奋,写道:天颜甚精彩也!天颜甚怡,气象开展也!
亲政之后,慈禧太后依旧掌控着大权。光绪皇帝常常深居简出,隐身于书房之中独坐。皇太后召见时,他常表现出烦躁和不满,读书也是心猿意马,经常无故旷课。
师傅翁同龢十分忧虑,心中感叹:皇帝智勇俱困,奈何!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