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十月十五,京师紫禁城,皇极殿,大明大朝会。*3~8\看.书\网· ¨免!费^阅\读¨
崇祯帝朱由检满面春风地端坐在高高在上的御座上,俯身看着大殿内整齐列队的文武官员。
“王承恩,向众卿读一读东江镇来的捷报!”
崇祯帝身后一个年轻宦官,跨步而出,手捧着一份文书,尖细的嗓音回荡在大殿之中。
“九月二十,建虏精锐三千余,南下直抵镇江堡。
值此危难之际,东江游击将军袁文弼亲率东江军出皮岛,迎战建虏大军。
经半月激战,东江军向后于镇江堡北、下马岭、庙岭、大青沟,连挫建虏,斩首两千余首级,俘获宽甸甲喇贼酋巴图尔在内建虏五千余,缴获铠甲千套、战马两千余匹,收复失地两百余里!
但东江军损失惨重,东江军参将毛承禄贪功冒进导致东江军两千精锐尽丧,东江军参将陈继盛与建虏精锐在下马岭激战不幸殉国!”
待到王承恩读完后,整个皇极殿内一片议论之声,嘈杂至极。
崇祯帝笑意盈盈地看着殿中众人不可置信的讨论,半晌后,突然开口,“众卿对此战报有何看法?”
兵部尚书梁廷栋闻言,跨步出列,高声道:“陛下,此大捷扬我大明天威,可与前朝的宁远大捷相媲美了!此大胜全赖陛下指挥有方用人得当,想来不日我大明便会剿灭建虏,恢复辽东!”
闻言,崇祯帝脸上喜色更盛。¢s_o?k~a·n_s_h+u¨./c¨o-m′
刚刚成为内阁首辅的周延儒,见崇祯帝欢喜无限,忙出班说道:“陛下洪福齐天!此等大捷该是普天同庆,让天下人共浴皇恩!”
内阁次辅温体仁哪能让周延儒抢了风头,也站出来,高声开口:“陛下乃是我大明中兴之主,定能再造神州!”
御史高捷也出言附和,“温大人所言甚是,陛下圣明!”
周延儒见状眉头一皱,说道:“此大胜虽全赖陛下圣明,但也有东江军将士死战的功劳。应犒赏三军,令三军用命,想来不出三年必能恢复辽东!”
温体仁却不以为意地说:“周大人,边军将士世受国恩,保境安民实乃应有之意,陛下只需下旨表彰其功,他们必会感激涕零!”
“臣附议!温大人言之有理,去年建虏来犯,我京畿遭受重创,为了安抚辽东,又增加了辽饷,如今国库空虚,已经无过多钱粮再犒赏东江军了。”户部尚书毕自严高声说。
崇祯帝闻言,眉头一皱,叹了口气,说道:“既然东江军取得大胜,哪有不赏之理!”
御史高捷开口道:“陛下,臣弹劾东江游击将军袁文弼杀良冒功、夸大战果、结党营私、欺君罔上。`萝-拉¢小?说· ~无\错′内?容\”
“啪!”
崇祯帝面色顿时难看起来,拍案而起,冷声说:“高卿家,你可有实证?”
高捷昂首挺胸,高声道:“他袁文弼乃是罪臣之子,那可能刚刚到任便能取得如此大胜,他必是夸大了战果,想要替其父赎罪!请陛下明查!”
说罢,他双膝跪地,不住叩首。
周延儒深知高捷与梁延栋是次辅温体仁的同党,之前借袁崇焕一案打压东林党以外的势力,如今自己便是首当其冲之人,他不能坐以待毙?
念及此处,周延儒说道:“莫非高御史弹劾别人都是,据说、可能、猜测吗?却无实证,若是错怪了好人又当如何?”
“卑职……卑职……自会查!”
“够了!你们真是的,打了败仗你们吵,如今打了胜仗还要吵!”崇祯怒喝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