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镇国公府的琉璃瓦在夕阳余晖中泛着暗红的光。`齐.盛.小¢说^网* _无¨错.内.容`
裴琰之独坐书房,手中握着一卷《韩非子》,书页摊开,昏黄的光晕恰映照着《说难》一篇。
窗外,一株老梅的枝影斜斜地投在窗纸上,像是一道道未愈的伤痕。
他的目光沉沉扫过那些冰冷的字句。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
每一个“身危”,都像淬了毒的针,刺进他心里。
城头上天子和贵妃那肆无忌惮的笑声、朝堂上的羞辱、将领们屈辱而愤怒的眼神......
这些画面灼烧着他的肺腑,一股几乎要冲破喉咙的谏言在胸中翻腾。
然而,指尖下韩非子冷酷的警告,如同无形的枷锁,将这股冲动死死摁住。
他裴琰之,权倾朝野,裴家一门文武双国公,这是荣耀没错,却也是束缚着他的枷锁。
《说难》篇的字字句句,都在提醒他伴君如伴虎,告诫他要明白“知所说之心”的道理。
这位陛下,虽说不是什么千古名君,却也不是谁都能拿捏的昏君。
裴氏一族的确权倾朝野,可皇帝没有动他裴家,不代表动不了,只是还需要他裴家罢了。
需要他裴家来牵制那些藩王、勋贵、士族豪门。
如今的陛下,沉迷于制衡之道,已经有些魔怔了。
良久,裴琰之重重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0!0-小!说~网` ?最_新.章^节\更?新/快_
"老爷,吏部苏尚书、户部崔尚书、兵部严尚书、刑部卢尚书、工部郑尚书,还有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以及一些大臣们在府外求见。"
老管家裴福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几分迟疑。
裴琰之搭在书页上的手指微微一顿,脸上浮现出了一抹无奈之色。
他合上书卷,轻叹一声:"请五位尚书和两位将军进来,其余人......让他们回去吧。"
"是。"裴福的脚步声渐渐远去。
不多时,书房外传来杂乱的脚步声。
“镇国公!”吏部尚书苏明远第一个跨入书房,这位年近六旬的老臣满脸愤懑,连礼数都忘了大半。
"下官不解,陛下做出如此荒诞的行径,还当众羞辱边军将领,您身为左相,为何一言不发?"
其余四位尚书紧随其后,个个面色阴沉。
裴琰之的五弟裴晟之,当朝大将军、申国公,脸色阴沉的仿佛能够滴出水来。
三子裴翊,骠骑将军、江陵侯,则站在最后,年轻的面庞上写满困惑与失望。
裴琰之抬头望向众人,示意众人落座。
侍女们奉上清茶,又悄无声息地退下。
“大哥,我不明白。”
裴晟之拍案而起,虎目圆睁:“大哥你毕生以风骨自诩,我从小便以你为榜样,你教我的每句圣贤之言都刻在我的骨子里。”
“你时常教导裴氏子弟宁折不弯,朝中百官以你为首,先帝亲笔提字赞你为‘如冰之清,如玉之絜’,天下读书人无不以你为榜样。·看¢书\屋~小-说_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
“大哥你教我的‘岁寒松柏’!”
裴晟之重重地指了指自己的胸膛:“在这儿!”
“可你呢,边关将士星夜驰援,却被当作猴戏,君王失德,你一言不发。”
“你当年教我读史,说到商容抱柱死谏之时,眼里的那团火呢?”
裴晟之声音发颤,愤怒地指着墙上那块‘如冰之清,如玉之絜’先帝御笔匾额。
“你对得起那八个字吗?你配吗?”
厅内一片死寂,唯有铜灯烛火微微摇曳,映照着众人各异的神色。
裴琰之的目光扫过众人,声音异常平静:“你看看你们......”
他抬手挨个指向众人:“当朝的大将军、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
“哦,还有你,骠骑将军......”
裴翊见父亲指到自己,不禁缩了缩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