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桨的成功,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兵工厂内激起了一圈圈兴奋的涟漪。¢n′e-w!t¢i^a′n.x_i!.!o·r-g·但涟漪尚未平息,一封来自前线指挥部的加急电报,就带来了刺骨的寒意。
电报的内容很简单:一架日军的高速侦察机,在昨天下午,以极低的高度掠过了马家坪外围的几个重要阵地,我方防空哨首到飞机飞临头顶才发现,连一枪都来不及开。
郑司令在电报的末尾用几乎是命令的口吻写道:“陆沉同志,我们需要眼睛!一双能看得更远、看得更清的眼睛!否则,我们所有的部署,在敌人面前都将是透明的!”
办公室里,秦振华拿着电报,手心里全是汗。他比谁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敌人的侦察机来去自如,就代表着下一次空袭的目标和时间,将完全由敌人决定。他们将彻底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刚刚因为“启明星一号”和螺旋桨而建立起来的一点点技术自信,在这封电报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防空哨己经尽力了,”秦振华的声音有些沙哑,“靠人的眼睛和耳朵,怎么可能比得过飞机的速度?”
“所以,我们不能再只靠人的眼睛。”陆沉的目光落在了桌上一本从外部渠道辗转弄来的、介绍西方最新科技的旧杂志上。他的手指,点在了其中一页的一张模糊图片上,图片下面有一行小字:“Radio Dete and Ranging”。
“这是什么?”秦振华凑了过来。
“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简称‘雷达’。”陆沉一字一句地说道,“一种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它,就是我们需要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它不需要光,也不需要声音,只要在它的范围内,无论是黑夜还是浓雾,都无法阻挡它的‘视线’。”
“雷达……”秦振华咀嚼着这个陌生的词汇,眼神里充满了困惑和向往。用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线电波去看东西?这听起来比造飞机还要玄乎,简首像是神话故事。¢二′叭/墈_书`网~ `已.发`布?罪¨歆-璋/结′
“这东西……我们能造?”
“难。”陆沉的回答只有一个字,但分量千钧,“它对电子技术的要求,比我们目前接触到的任何东西都要高。甚至可以说,我们在这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
兵工厂的电讯室,最好的设备也不过是几台能收发报的电台,和一些简单的无线电收音机。而雷达,需要的是能发射和接收高频、超高频电磁波的设备,需要精密的振荡器、放大器、天线和显示系统。而所有这一切的核心,是一个他们连听都没怎么听说过的东西——电子管。
【支线任务开启:无形之眼】
【任务目标:进行雷达原理预研,并制造出至少一个关键电子元件原型(如:三极电子管)。】
【任务难点:理论知识极度匮乏、高真空技术缺失、精密加工能力为零、特殊材料短缺。】
【任务奖励:工业点数+8000,【初级雷达原理资料包】,【雷达技术碎片】*1。】
系统的任务提示,像一盏幽暗的灯,照亮了前路,也同时标明了路上的每一个深坑。
“再难,也得啃下来。”陆沉的态度很坚决,“否则,我们造再多的坦克,训练再多的士兵,都可能在一次精准的空袭中灰飞烟灭。技术上的落后,必须用技术来追赶,没有捷径。”
秦振华被说服了。他知道陆沉从不做无的放矢之事。既然他提出来了,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和初步的构想。
“好!需要什么,你列个单子!我就是把整个根据地翻个底朝天,也给你找来!”
雷达研究小组,在一种近乎悲壮的气氛中成立了。
成员比航空组更加“寒酸”。除了陆沉这个唯一的“理论权威”,就只有那个差点烧了仓库的无线电爱好者,名叫孙志,一个瘦得像麻杆一样的年轻人,戴着一副瓶底厚的眼镜,对各种线路和零件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墈`书,君/ !首¨发*再就是方晴,她被陆沉从航空组“借”了过来,因为陆沉知道,雷达的很多关键环节,最终都会归结到材料问题上。
他们的实验室,被安排在兵工厂最偏僻的一个角落,一间以前用来存放杂物的地窖。因为陆下令,这里的研究必须是最高机密。
研究的起步,比想象中还要艰难一万倍。
陆沉利用系统提供的【初级雷达原理资料包】,将那些天书般的理论,用最通俗的语言和最简单的比喻,讲给孙志和方晴听。
“你们就把无线电波,想象成我们对着山谷喊话,”陆沉拿着粉笔,在小黑板上画着,“我们喊出去,声音撞到对面的山上,会传回来一个回声。我们听回声的大小和回来的时间,就能大概判断山有多远。雷达,就是朝着天上‘喊话’,只不过它用的不是声波,是电磁波。飞机,就是那座‘山’。”
孙志听得如痴如醉,眼镜片后面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而方晴则皱着眉头,她更关心实际问题:“我们用什么来‘喊话’?又用什么来‘听’这个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