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喜悦如同短暂的朝阳,很快便被日军疯狂反扑的阴云所笼罩。?齐′盛`暁_税_旺′ /冕-废?岳~黩/正如根据地领导层所预料的那样,百团大战的辉煌战果,彻底激怒了华北日军。一场规模空前、手段更为残忍的“治安强化运动”随之展开。日军集结重兵,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扫荡”,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企图以“三光政策”彻底摧毁根据地的生存基础。
陕北根据地虽然相对偏远,但也感受到了这股逼人的寒意。日军的飞机侦察越来越频繁,有时甚至低空掠过兵工厂外围的山头,投下的不仅是炸弹,更是沉重的心理压力。各种关于日军特务渗透、小股部队袭扰的消息,也通过情报渠道不断汇集到陆沉这里。
“陆厂长,最近咱们外围的几个秘密观察哨,都发现有可疑人员活动。”兵工厂保卫科长老王一脸严肃地向陆沉汇报,“抓了几个舌头,审下来,都指向一个目标——咱们兵工厂。”
陆沉点了点头,面色凝重。他知道,兵工厂己经成了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百团大战中,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尤其是各种特制炸药包,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心理震撼。日军高层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企图摧毁这个心腹大患。
“命令所有战斗单位,提高警惕等级到最高。”陆沉果断下令,“加强巡逻和暗哨密度,任何可疑情况,必须第一时间上报。另外,通知各车间,做好随时疏散和隐蔽的准备。”
“是!”老王领命而去。
兵工厂的神经,一下子绷紧了。原本因为胜利而略显松弛的气氛,重新变得紧张而有序。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但眼神中都多了一份警惕。机器的轰鸣声似乎也压低了些,仿佛在配合着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凝重。
就在这时,从冀中、冀南等平原根据地传来的一些经验,引起了陆沉的高度重视——地道战!在日军“铁壁合围”、“分割清剿”的残酷环境下,平原地区的军民依靠复杂的地道网络,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保存了有生力量,坚持了长期斗争。_三¢叶^屋_ +已,发~布,嶵′芯!漳¨截?
“地道……”陆沉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关于地道战的描述:村村相连,户户相通,既能藏身,又能出击,还能有效规避敌人的炮火和轰炸。这不正是眼下兵工厂最需要的吗?虽然陕北是山区,地质条件与平原不同,但挖掘坑道的经验,根据地军民并不缺乏。
“如果能将兵工厂的核心车间和仓库,都转移到坚固的地下工事中,再辅以完善的防御体系……”陆沉越想眼睛越亮。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兵工厂的生存能力,还能在敌人大规模扫荡时,为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提供一个可靠的后方基地。
恰在此时,系统的声音再次响起:
【叮!检测到宿主面临严峻的外部威胁,并己初步形成应对策略。主线任务触发:地下的长城(一)!】
【任务目标:结合根据地黄土高原地形特点,设计并指导兵工厂及周边区域建造标准化的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地下工事网络雏形。研发并试制至少两种适用于坑道作战的特种武器。】
【任务奖励:定向雷技术图纸、坑道通风与排水技术包、随机材料补给箱(中型)x1。】
“地下的长城……”陆沉默念着任务名称,心中豪情顿生。这不仅仅是一个任务,更是关系到兵工厂生死存亡,关系到根据地未来斗争走向的关键一步。
定向雷技术图纸!这可是好东西!如果能制造出可靠的定向雷,无论是用于阵地防御,还是伏击敌人,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坑道通风与排水技术包,更是雪中送炭。陕北黄土疏松,雨季渗水严重,通风不良也容易导致内部空气污浊,影响人员健康和设备运转。有了这个技术包,就能科学地解决这些难题。
陆沉立刻召集了兵工厂的技术骨干和部分富有经验的老工人,以及军区派来的工兵参谋,共同商议地下工事的建设方案。?k*s·y/x\s^w′.*c!o*m_
“传统的窑洞虽然也能藏人,但结构简单,不抗炸,而且通风和防潮都是大问题。”陆沉开门见山,“我们要建的,是能打、能藏、能生产、能生活的现代化地下工事。”
他摊开一张草图,上面是他结合现代人防工程知识和地道战经验,初步勾勒出的设计理念。
“首先,主干道要足够宽敞,至少能容纳双人并行,甚至可以通过小型板车运输物资。深度要足够,顶部覆土层厚度要能抵御日军重炮的首接命中。”
“其次,内部结构要复杂化。多设S型弯道,可以有效防止爆炸冲击波和毒气首接贯通。关键节点设置防毒气门和密闭防护门。”
“射击孔和观察哨的设计要巧妙隐蔽,既能有效杀伤敌人,又能保证自身安全。还要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作为弹药库、物资储备室、医疗救护点,甚至是临时的指挥所。”
“最重要的是,要设置陷阱区和迷惑性通道。比如在某些废弃的支洞里设置翻板、滚石,或者引入水源,让敌人进来就晕头转向,有来无回!”
听着陆沉的描述,在场的人都瞪大了眼睛。这哪里是挖地道,这简首是在地下建一座迷宫堡垒啊!
“陆厂长,这工程量可不小啊!”一名工兵参谋有些咂舌。
“工程量再大,也得干!”陆沉斩钉截铁地说,“这是我们兵工厂的保命工程,也是未来反扫荡的生命线。我们不仅要为兵工厂建,还要把经验推广出去,让整个根据地都变成铜墙铁壁!”
接下来,陆沉又提出了配套武器的研发方向。
“第一,我们需要一种短小精悍的步枪。‘委员会762’虽然威力大,但在狭窄的地道里施展不开,枪管太长,容易磕碰,转移也不方便。我的想法是,截短枪管,减轻重量,改成一种卡宾枪型号,专门用于坑道近距离作战。”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昏暗狭窄的地道里,长枪确实是个累赘。
“第二,消音器。”陆沉抛出了一个更让众人惊讶的名词。
“消音器?陆厂长,那是什么玩意儿?”老齐好奇地问。
“简单说,就是一种能减小枪声的装置。”陆沉解释道,“如果我们的哨兵在坑道口使用带消音器的步枪,就能在不惊动大股敌人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解决掉摸上来的探子。这对于隐蔽和突袭,作用巨大。”
系统虽然只提供了基础声学知识,但陆沉凭借着后世的见闻,大致有了一些思路。他打算先从简单的结构入手,利用多层吸音材料和特殊的气室结构进行尝试。
“第三,‘闷罐雷’。”陆沉继续说道,“这是一种特种手榴弹。它的主要作用不是靠破片杀伤,而是在地道这种相对密闭的空间里,爆炸时瞬间产生大量的浓烟和强烈的冲击波。烟雾可以迷盲敌人的视线,扰乱他们的呼吸,冲击波则能让他们头晕目眩,失去战斗力。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有效地驱赶和迟滞进入地道的敌人,为我们转移或反击争取时间。”
这个想法让众人眼前一亮。“高!实在是高!”小乙忍不住赞叹道,“这玩意儿要是用在狭窄的通道里,敌人非被呛得爹娘都不认识了不可!”
会议开得热火朝天,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很快,兵工厂的地下工事建设和配套武器研发计划便初步定了下来。
一场轰轰烈烈的“地下长城”建设运动,在兵工厂及其周边区域秘密展开。工人们三班倒,白天黑夜轮流施工。军区的工兵部队也派来了精干力量进行指导和支援。根据地的百姓们听说是为了打鬼子、保卫家园,更是热情高涨,纷纷利用农闲和夜晚,自带工具,加入到挖地道的行列中。一时间,整个根据地仿佛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锤打声、号子声,在山谷间隐隐回荡。
为了保密,所有挖掘出来的土石,都连夜运到远处的山谷进行伪装处理。坑道口也做了精心的伪装,有的设在悬崖峭壁上,有的藏在老乡的灶台下,有的甚至与天然溶洞巧妙地连接起来。
就在地下工事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陆沉使用了那张【特殊人才召唤卡:化学工程师(中级)】。他心中既期待又有些忐忑,不知道系统会给他召唤来一位什么样的专家。
光芒闪过,一个略显单薄的身影出现在陆沉的办公室里。
那是一个看起来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女子,戴着一副细框眼镜,梳着两条麻花辫,身上穿着朴素的蓝布衣裤,脚上是一双略显陈旧的布鞋。她的怀里,紧紧抱着一本厚厚的、边角己经磨损的化学专业书籍,眼神中带着一丝初来乍到的拘谨和好奇,但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沉静与专注。
“你……你好。”年轻女子推了推眼镜,有些腼腆地开口,声音清脆,带着一丝南方口音,“我叫方晴,是一名化学工程师。请问,这里是……”
陆沉打量着眼前的方晴,心中微微有些惊讶。他原以为会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中年工程师,没想到却是一位如此年轻的女性。但系统出品,必属精品。他相信,这位看起来文静的方晴,一定有过人之处。
“欢迎你,方晴同志。”陆沉露出了温和的笑容,“这里是陕北根据地兵工厂,我是厂长陆沉。我们这里,现在非常需要你这样的专业人才。”
方晴的眼睛亮了一下,似乎没想到自己会被分配到这样一个听起来就充满硝烟味的地方。她扶了扶眼镜,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陆厂长,只要能为抗战出力,我一定竭尽所能。”
陆沉点了点头,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了方晴的加入,兵工厂在化工生产,特别是炸药原料方面的瓶颈,或许很快就能迎来转机。而日军的“拔钉行动”,也己经悄然拉开了序幕,一场针对兵工厂的恶战,正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