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不只是身份标识,它可能是一种……命令格式。′辛+丸,本`鉮_栈? !已?发?布_最?歆?漳·节′”
阿妹说这话的时候,眼神低着,像不敢看我反应。
我站在旧资料室的门口,手里攥着两张编号残卡,冷风从脚下爬过来,把地砖之间的灰层卷成细微的涡流。
编号q-k032:脑出血猝死,尸体拖出时工牌还挂在胸前。
编号q-p017:风箱室断电事故,被埋在底层料堆,编号卡化为灰烬,仅存电子记录。
编号q-j118:下班途中跳轨自杀,生前四天内三次被系统预警为“行为异常人员”。
这三张编号,是我们这两周从“灰影资料组”回收回来的。
没有人提醒我该注意这些,但我自己已经发现了某种相似。*小¨税^C\M·S? *庚¨鑫*最′快,
他们都不是普通的死。
他们像是被什么东西,精准地,推向那样的死法。
“编号最后三位……”我低声说,“你注意到规律了吗?”
阿妹点点头:“k类编号,70%以上死于脑部与精神性事故;p类,近一半为机械事故中夭亡;j类,大多是自残、自毁。”
我沉默了一会儿,把编号卡放在桌上,一张一张排开。
桌子很旧,斑驳的油漆下有曾经刻过字的痕迹,我抚过那一排划痕,仿佛它们也藏着命运的句读。
阿妹的声音再次响起,像从墙缝里冒出来似的:
“你有没有想过,系统不是在记录他们的死法……而是在分发死法?”
我猛地看向她。`我+地^书¢城+ ¨蕪/错`内·容*
“什么意思?”
她指着我们刚打印出来的那页编号对照表,上面,是42名已知死者的编号序列。
“编号就像程序的一个变量设定,它写进你第一次打卡那天的初始化字段里。”
“你是q-k032,那么你就会被系统纳入k类行为记录——它从一开始就只收集你在‘精神领域’的异常;它根本不关心你是不是干得好,只关心你哪一天‘符合’‘k类死因’的预期。”
“你不是死于事故。”
“你,是死于命中注定的模板。”
空气一下子凝滞。
我想起老刘乾,他死的时候,连编号卡都被焊在冷库外的铁盒里。他是q-h011,据说“h类”是“调度型人员特列”,而他正是在调度临时故障时“失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