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做的诗能入了郡主的眼,她也就不必把家里的希望都放在不成器的兄长身上了。′k!a-n!s`h′u^c_h¢i,./c+o\m¢
眼见天色已晚,林黛玉先去见了两位舅母,又拜别了老太太,禀明了要带惜春回家住几天的事,就和惜春一起回去了。
回家之后,她并没有立刻把自己的诗送到晋王府,而是好生收在书箱里,第二天带到了尚书房。
她不送诗过去,佩瑶自然要问是怎么回事。
林黛玉笑道:“我昨天去了外祖母家,她家里来了好些亲戚,里面的几位年轻姑娘,个个都是才女。
姐妹们凑在一起玩耍,起了兴致要办诗社,却又没个好的题目。我索性就提议做荷花诗。大家做完之后,我选了几首极好的,你们也看看。”
说着就把迎春三人的诗拿了出来,自己的也拿出来放在一边。
以佩瑶为首的贵女们,把迎春三人的诗传看了一遍,都点头说写得不错。可是等真正评价的时候,却又分成了两派。
一派觉得该是迎春为首,一派觉得应推宝钗为魁。_萝/拉~晓+税′ `冕¨费?阅.黩·双方各执一词,说得还都挺有道理。
至于原因,自然是评判标准不一样了。
看好迎春的,都是以科举取试为标准的;支持宝钗的,纯粹以文学功底为标准了。
佩瑶问道:“这两位贾姑娘我知道,都是你母族的表姐。这位薛姑娘倒是第一次听说,也是你的表姐妹?”
林黛玉道:“也算是吧。她是我二舅母亲妹妹的女儿,若按照辈分算,我该喊她一声表姐。”
“一表三千里。”徒明珠犀利点评。
黛玉忍着笑点头:“这么说倒也没错,的确是远房亲戚了。”
时下虽有句俗语:娘亲舅大。
可舅舅是亲人,舅母却时常被看成外人。薛宝钗是她舅母那边的亲戚,简直是远房里的远房。
佩瑶道:“这位薛姑娘的文采是不错,从诗文里也能看得出来,她对自己的现状很是不甘心。玉儿,你拿她的诗文过来,是有引荐的意思?”
她可不相信,平白无故的,林黛玉会拿一个不相干之人的诗文来尚书房。!精\武-小!说*王~ ′首?发\
“果然瞒不过郡主。”林黛玉笑道,“昨个之所以去外祖母家,有大半的原因都在这位薛姑娘身上。是她撺掇了二舅母,让二舅母请我的外祖母出面给我下了帖子。”
在场的都不是一般人,自然不反感会是心机手段的人。他们只关心一点,那就是林黛玉对这个人的感官。
林黛玉也不卖关子,直言道:“这是个聪明人,很懂得审时度势。一开始她和我说话
还带着隐晦的试探,但很快就意识到我不喜欢拐弯抹角。她只纠结了很短的时间,就决定有话直说了。”
昨天在荣国府做诗会,大家也不是只作诗了,赏景逛花园子也在项目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