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渊的想法是,广开民智,传法于万千百姓。.w·o*d+e?s+c.w?..c\o\www.
世间芸芸众生,各人智慧不同,但如同大浪淘沙,总会涌现出那些惊才绝艳的奇才。若能集合他们的智慧,或许就能为修行之路开辟出全新的方向,冲破当前的困境。太渊始终没有忘记,六祖在最后关头的那种大恐怖,到底是源于何处??是这片天地压制,不准出现超格的存在?还是天道有变?亦或是有什么幕后黑手?能为境界到了太渊这种层次,肯定要为之后的道路着想。古往今来,能达到太渊如今的道行的也不过区区数十人,更多的只能在内景徘徊。因此,太渊看待如今的修行典籍,几乎都是以辩证的眼光去审视。有些道书上所记载的内容,根本就是毫无根据的臆想。不是真经。太渊从不认为自己的天资是最高的。所以修行路上,他需要可以论道的道友,可这将近四十年里,他觉得目前也就九如和尚和东方不败有机会到自己现在的境界。这实在是太少太少!各家各派敝帚自珍已经成了习惯,如今下去,怎么能出现足够多的天骄?故而,太渊需要世间有足够多的修行者,才能出现太渊希望的那种新局面。¨x*s\c_m?s_w·.?c^o·m+这很困难。太渊知道,自己若是坚持如此,相当于要打破千年来的某些传统。那些掌握知识的人肯定不愿意失去自己的特殊性,无论是掌握文化知识的士人,还是有着武功秘籍的江湖人。的确,太渊可以用武力强迫他们,但这样必然会留下隐患,日后也许会导致祸起萧墙。所以,太渊决定借助于朝廷之力,占据大义名分,以大势所趋的滚滚潮流,碾压那些阻碍进步的旧糟粕。恰好此时,他已被封为【国师】,也初步获得了皇帝的信任,这无疑为他的计划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第一步,就是提升大明朝廷本身的国力。民以食为天。恰好之前那位西班牙人带来了甘薯这种高产作物,目前朝廷已经开始投入种植,效果显著。至于玉米和土豆,此刻还远在另一块大陆,暂时无法获取。让大明漂洋过海前往另一块大陆,以目前技术来说,得不偿失。但太渊转念一想,如今已有不少夷人前来大明行商,或许有机会通过他们引进这些作物。当然,农业最重要的是风调雨顺。!q~i_u?s*h¨u,b.a+n/g_.,m^e*本来太渊打算自己辛苦点,编纂一套预测天气的书籍,但是却被告知户部早就有了《田家五行》,其作者是娄元礼。太渊好奇,借来一看。读完之后,太渊不禁感慨:“是贫道小觑世间英才了!”这本《田家五行》一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它对【十二月】的天气变化进行了详尽阐述,涵盖天文、地理、草木、鸟兽、鳞虫等多个方面,以及天气、农业气象、物候等领域。通过观察这些事物所呈现出的征兆,人们便能了解具体的天气变化情况。 而且,娄元礼考虑到普通老百姓的接受程度,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而是运用了大量简单易懂的谚语。比如“月晕主风,日晕主雨”,“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行得春风有夏雨”;“东风急,备蓑衣”;“雨打五更,日晒水坑”……等等。第二步,便是使民富。老百姓有了钱,才会有上进的动力,不然连生存温饱都有问题,如何进行修行?这点要从税收上入手,农税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调整空间有限,而商税才是其中的大头。关于这点,朱佑樘是赞同的。他告诉太渊:“其实在丘浚邱阁老还在的时候,他在他的《大学衍义补》里就提出了重商主义理念,朕深以为然,还印发全国,让各地官员都要学习。”“不是那么容易的吧。”太渊很肯定的说道,“肯定有不少人在那里哭穷。”朱佑樘眼神不好看:“不错,不少人还说朕不应与民争利。”“到底是与民争利还是与官争利,陛下心中自有分晓。”太渊淡淡的说道。朱佑樘点点头:“此事本就不易,只能徐徐图之。”已经主宰这个帝国十五年的朱佑樘,自然知道很多弊政所在。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他努力了这么久,才算是把朝廷的做事风气给稍稍扭转,至于更多的,只能等机会。其实,朱佑樘不知道的是,虽然很多大臣嘴上说商人唯利是图,违反儒家道德秩序。但是很多传统士绅家庭也开始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同时经商,才能避免家族没落。第三步,就是识字的问题。起初,他本以为这一步会困难重重,然而在深入了解之后,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令人意外的是,大明百姓的识字率比想象中要高得多,并非后世所误解的“愚民”状态,只是他们缺乏一些技能性知识。大明开国时,太祖皇帝朱元璋就下过令——凡各县所属村庄以五十家为一社,设社长一人,教劝农桑为务,并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主要目的是施引教化。延请师儒以教民间子弟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等。所以,只要不是犯了罪的罪人后代,多多少少还是识字的。从另一个角度,在现在的大明,话本小说十分受大众欢迎,像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封神演义》等,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普通小老百姓。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大明朝普通人识字率很高,不然怎能看小说呢?只是要是涉及到武功秘籍,要认识人体数百穴道,经脉方位,专业术语等,就不是普通人可以有渠道学习的了。所以江湖上才会出现那么多的人练功走火入魔。那些江湖人,机缘巧合得了一本秘籍,肯定不愿何人分享,必然是自己一个人琢磨。但是囿于见识,一朝踏错,就很容易走火入魔。然后其他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是,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至于太渊为什么能打动朱佑樘,让他相信自己,并按照自己设计的蓝图去走。那是因为,有一日,太渊找到了朱佑樘。“陛下,你相信长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