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漫步诸天的道士 > 第230章 林平之欲考举

第230章 林平之欲考举

六月初旬。;/0[]0£¥*小t&说e??网? ???首1*¢发±e

太渊师徒已经到了顺天府,也就是大明朝的京师所在。

明朝是少见的双京师的格局,也就是应天府(南京)和顺天府(北京),其中缘由众说纷纭。

有说是永乐帝朱棣对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愧疚。

也有说是当时北方地区人烟稀少、经济凋敝,加之北方少数民族虎视眈眈,从而决定了永乐大帝朱棣“天子戍边”的国策——也就是民间百姓说的“天子守国门”。

将国都建到了战争的最前沿,既省去了靠军队屯边的费用,也增强了天下百姓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天子与国家共患难的决心。

“师父,那位永乐大帝,当真是英明神武,铁骨铮铮啊!”

绯村剑心听完太渊的简述后,由衷叹道。

他不禁想起了日本的足利氏政权,与大明朝的皇帝一比较,心中哀叹一声。

绯村剑心虽然只是个剑士,但他的心中同样怀揣着对国家安定繁荣的渴望。

他多么希望那纷乱如麻的日本,也能像大明朝这般,焕发出勃勃生机,走向欣欣向荣的道路。

“是吗?”太渊没有立马赞同。

他喜欢提出问题后,先由徒弟们自己思索,发表意见,再由自己引导总结。\@白?马?,书?院>=° ?o更·~?新+)最11全?-(

“平之,你怎么看?”太渊问道。

林平之知道师父又在考教自己了,他赶忙回忆起自己平日里所学的知识。

斟酌着回答:“立京师于顺天府,的确可以培养皇室中人的忧患思想,但也要面临北方鞑子南下的意外,有一定的风险性……”

林平之四下环顾,发觉最近的人也在两丈之外,便小心翼翼地凑近了说道:“五十年前的“土木堡之变”不就是个例子?连皇帝都被俘虏了!”

太渊没有对林平之的见解发表看法,而是又说了了另一件事:“你们可知,在实施“天子戍边”的国策后,洪熙皇帝又将都城从北京迁回了南京,虽然最终没有成功实行。”

“这是何故?”

太渊看着还很迷糊的林平之,暗自摇摇头。

这小子的政治敏感性还是不够啊!

看来光是读读史书还不够,必须要有亲身的一番经历才好。

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句话怎么说?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

这句话太渊当初看到后,心下颇为认同。°|求e(;书#?帮o ^更*(新??最?μ全¢

“迁都是好事。”太渊先是下了一个基调,“但是事情总归是要人来办的。”

林平之琢磨出些味道:“师父的意思是当时朝中有人暗中阻挠?”

他脑海闪过权力倾轧、文武之争、勋贵清流之争等等各种大戏。

太渊见林平之的思想还是如此片面,终于说道:“当时顺天府周边并不适合农事,物资供应缺乏,特别是经过元末的战争破坏,四九城内一片萧条,不仅皇室宫殿、官府衙署、百姓居所需要重建,进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更为严重的是,顺天府以及周边北方的物资供应,完全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大量的物资需要从江南地区运送到北方,其中耗费,可想而知。”

“我问你,朱棣未登基前,他的封号是什么?”

听到师父直呼永乐大帝名讳,林平之惊了一下,这可是京城脚下!

急忙左右以扭头,发现其余人干着自己的事情,仿佛没有听到太渊刚才的“大不敬”之语。

“慌什么,别人听不到为师的声音。”太渊解释了一下。

林平之微惊的心平静下来。

“登基前是……燕王。”

林平之回忆自己看过的书。

“嗯?燕王?!……原来如此!”

林平之突然恍然大悟。

“师兄,你明白了?”绯村剑心看到林平之一副茅塞顿开的表情,问道。

林平之略带得意的看了一眼自己师弟,自己这师弟禅剑双修,以剑印心,以心御剑,单论武道修为,已经隐隐地快要赶上自己了。(他是绝对不会承认绯村剑心的武功已经超他一线了,嗯嗯!)

但论起学识渊博,哼哼,自己可是被师父逼着读了好几年的经史子集,虽然自己后来还是钟情于史书和兵书。

“因为永乐帝未登基前封地是在燕地,他的一切基础、势力都在北方,为了维护自己皇位的安全,他自然不能重蹈自己侄子建文帝的覆辙。”

这下,太渊终于赞同的点点头。

说道:“而其子洪熙皇帝,在他做太子时,就长期待在南京,作为南京守备,他喜欢江南的水乡柔情,也熟悉江南的环境,有迁都南京的想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只是……”太渊意味深长地看向远方,“在洪熙皇帝万事俱备,启动迁都的前夕,他驾崩了。因此迁都一事也就搁浅了。”

“驾崩??”林平之可不是天真无知之辈,脸色瞬间一变,心中涌起无数猜测,“难道……”

他想到了历史上各种权利斗争的黑暗。

太渊阻止了他接下来的话,说道:“事实如何,现在已经不可考察。只是,你现在还是想着去参加武举吗?”

听到太渊的问话,林平之沉默了下来。

在他们刚进入京师的时候,就听闻了消息。

兵部尚书马文升上奏朝廷,请求广泛选拔人才,建议令府部台省诸官员甄别各自下属中才能堪用之人,会官考校,如武举之制。

当今陛下纳其言,诏举贤才。

这刚好和之前商不器跟林平之说的对得上。

不久之后,给事中蔚春又上奏,恳请皇帝陛下敕令天下郡县,寻访那些隐居山林却有将帅之才的贤士,以礼相聘,将他们派遣至军中,或安置在总兵营,或任命掌管重要军镇。待他们做出成效后,对举荐之人也一并给予嘉奖。

皇帝又同意了。

这些消息,让林平之心中不禁蠢蠢欲动。

他祖上曾是锦衣卫出身,所以他对投身朝廷并不像大多数江湖人那样反感。

相反,封候拜将,建立不世功勋,莫不是男儿之所向往!

加上在师父太渊的熏陶培养下,他熟读兵法史书,还知道北方鞑靼和瓦剌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他心中也有着封狼居胥的念想。

太渊建议道:“你不妨先看看各大门派会有多少人来应征,之后再做打算。”

林平之想了想道:“依师父所言,如此更加稳妥。”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