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客自古有之,长安尤甚。
自长安书院落成之后,崇贤坊附近房价水涨船高,甚至租房价亦比以往升了不少,俨然成了古代学区房。
鉴于早起虫儿有鸟吃原则,李承乾让来济调整早到之人抓阄成功几率,让最早到三百人从成功率较高箱子中抓阄。此规则公告之后,除了造就高房价,亦造就一副神奇景象。
又是大批学子于宵禁结束之后,便前往长安书院。兴许是哪位性格开朗学子实在不想于无声息中等待学院开门,便自行朗诵文章,久而久之,一传十,十传百。竟莫名其妙成了晨读,更为离谱,还能分成几个小团体,各自朗诵一篇经典之文,相互较劲,欲以声力压全雄。
最后官府不得不出面阻止,不可大声朗诵,只允许小声默念,即便如此,那声音亦如蝗虫过境一般,嗡嗡作响。
处在东宫李承乾望着奏报,有种哭笑不得感觉,但效果终究是好的。
“叔俭,事情办得如何?”李承乾出言问道,先前已安排冯孝约将长安书院秘密传达至各道中,长安书院之所以如此热闹,实为李承乾有意为之,那所谓长安书院游记,便是李承乾让人一早准备好的宣传要义。
“殿下,臣定不会误事,除岭南几道,余者各道,只需月余,必定广为传之。”冯孝约信心满满道。
李承乾闻言,微颔首,随之问道:“长安城可有异动,孤让你紧盯那几家士族,可有异常。”
“殿下,此事说来也怪,臣只见其于书院开放当日有往来,往后再无举动,且一切风平浪静。”对于此事,冯孝约顿感莫名,因李承乾极为看重此事,且上次刘童之事,亦是超出掌控之中,此事不得慎之又慎,每日大部分心思均在此事上,但一切功夫似乎白费。
李承乾闻言亦是陷入沉思,此中摸不透彼辈何种心思,朝中仍未起争议,当真诡异。
令李承乾不知的是,察觉事情诡异之处,不止其一人。
国子监孔颖达一开始便想上奏弹劾,但时报之事,教训历历在目,若不是孔家地位超然,孔颖达焉能安然无恙,但事不过三,若是屡屡犯错,德不配位,即便不用去大唐各州旅行,但挂闲职免不了。出于谨慎,自然希望有朝中世家大族官员出头,随之附和便可。
世家显然亦是打着这般主意,长安书院设立,更直观是冲着国子监而来,世家希望国子监做出头鸟,再另行附和。前几次因致知院之事均是损兵折将,谁也不愿意再冒头,毕竟种种事情背后更像是李世民主导,同陛下对抗,哪能轻易取胜。清河崔氏大房莫名其妙废掉,若是稍有差池,连续自己一脉,那就得不偿失了。
更为重要的是,长安书院名篇名句影响力过大,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不少人自己动手刻于案上或墙上,渐渐形成一股长安勤学之风,。
若是李承乾知道,脑海中必然会浮现一个大大“早”字。
“李义府可有前来?”李承乾回过神来问道。
“殿下,李义府已至东宫。”
“让其进来!”
“喏!”
少顷,李义府一身乔装出现于李承乾面前,其一见李承乾,脸上满是激动狂热之色,直接跪拜道:“仆见过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