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篡明 > 第786章

第786章

海水的含盐量大约是3%左右,每个铁锅要煮出一斤的盐,就要注入三十来斤的海水,这已经是很大的锅了。要将这么一大锅海水都蒸掉,确实不容易啊!杨家有三口锅,每天煮三斤盐,这已经是极限了。然而,三斤盐的收入,却不过是仅仅十文钱而已,只能买一斤多一点的粮食。</p>

话不投机,张准就来找耗子了。</p>

张准忽然反应过来,侧头看着耗子,好奇的问道:“小丫最后那句话什么意思?什么叫没有鱼也没有关系?”</p>

张准说道:“就是……扎鱼用的!”</p>

杨映菡也不太明白。</p>

幸好崂山地大物博,有柴火,有草药,有野菜,杨锐锋他们去打柴的时候,顺便弄回很多的野菜、草根、树根什么的,要是能采摘到蘑菇就更好了。不过,因为大家都很饿,饥不择食,对蘑菇的认识也不够,经常采到有毒的蘑菇。仅仅是去年,杨家屯周围就有十几个人死在了毒蘑菇上,所以,杨锐锋他们也不是很放心,不认识的蘑菇是绝对不采的。</p>

以前五文钱可以买一斤的粮食,现在是肯定买不到了,最起码要八文,甚至是九文十文。每个月煮盐的收入,只能买不到五十斤的粮食。全家七口人,加上张准就是八口,怎么可能够吃?每顿都要吃野菜是必然的,米饭只是装饰。</p>

没办法,军户们只好自谋出路。</p>

“玉麟,不要做傻事,不要逞匹夫之勇!王世新的爪牙很多,杨昆和黑豹,都是一等一的恶霸,身边的打手又多,你一个人是绝对打不过他们这么多人的。要是你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是对不起死去的老四兄弟啊!我可是答应他,要好好的照顾你的啊!”杨凯德不知道看出了些什么,反复叮嘱张准。</p>

耗子茫然的说道:“什么标枪?”</p>

张准提起长矛,朗声说道。</p>

张准无言的点点头。</p>

耗子奇怪的问道:“二楞,干啥呢?你提着长矛做什么?出征打仗哪!”</p>

接过长矛,就忙碌起来了。</p>

磨一磨枪尖,不是因为扎鱼的需要,而是因为枪尖上都是锈,要是刺入鱼体内,留下锈迹斑斑,这鱼还要不要吃了?</p>

张准懒得理他,随口问道:“有标枪没?”</p>

没有专业的打渔工具,军户们只能各出奇招,因地制宜,自己制造捕鱼工具。捞网是最常见的,一般都是用破布做成。耗子的捞网已经破旧不堪,中间穿了好几个大洞,他用树藤将破的地方缠绕起来,勉强补住。但是一不经意之间,树藤散开,破洞又晃晃荡荡的出现了。</p>

先制人,后制于人,他要先出手!</p>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浮山所三面环水,自然要打大海的主意。浮山所周围的海产还是很丰富的,这年头,没有工业污染,没有过度捕捞,鱼儿都使劲儿的长。坐船出海的人们,经常能看到一群群密密麻麻的大黄鱼优哉游哉的游来游去,根本不怕人的。</p>

大姐,这不是标枪,这是长矛啊。</p>

张准也说道:“放心,我不下水。我自己的小命,我怎么会不珍惜呢?耗子负责捞,我负责看。”</p>

杨映菡从屋子里面出来,看到两人手中的捞网,眉头一皱,叫道:“二哥,你别让玉麟下水,他的伤口是不能碰生水的。”</p>

张准懒得问了,看看四周,自己去找。</p>

说罢,做了个扎鱼的动作。</p>

浮山所生活的都是军户,按理说应该是当兵的人,可是屋里屋外居然看不到一件像样的武器……嗯,墙壁上有一把腰刀,应该是明军的制式腰刀,可是上面的灰尘,简直可以将腰刀和墙壁都粘合在一起了,张准看了一眼,最终放弃了将它摘下来的念头。将腰刀摘下来简单,可是万一弄塌了墙壁,那就麻烦了。</p>

煮盐需要耗费大量的柴火,杨家往往是全家出动,一起砍柴,才能勉强够三口大锅消耗的。然而,他们煮出来的盐,每斤的收购价只有四文钱甚至是三文钱。每个月辛辛苦苦,起早摸黑,也不过煮一百来斤盐,收入不过是三四百文钱,这可是全家七口人的收入了。</p>

打渔,是军户们维持生计的第二个选择。</p>

和耗子完全不同,杨家的长子杨锐锋是非常老实的一个人,勤恳能干,起早贪黑,二十来岁的人,看起来好像已经四五十岁的样子,满脸的皱纹和风霜。因为长期和海盐打交道,双手早就开裂了,好像是千年老树的树皮。杨凯德觉得最对不起自己儿子的事,就是到现在都还没有能够给杨锐锋娶一门媳妇。</p>

然而,打上来的鱼,基本上只能自己吃,想要卖钱,那是不太可能的。浮山所的商品经济并不达,没有人买鱼。即使是这样,也不是每个军户家里都有鱼吃的,要看运气。毕竟不是专业的渔户,也没有专业的打渔工具,大黄鱼也没有笨到伸手就能捞上来的的地步。</p>

张准说道:“标枪。”</p>

总不能活活的饿死吧?</p>

“行了!走吧!”</p>

杨映菡正在厨房忙碌,看到他东张西望的,诧异的问道:“玉麟,你找什么呢?”</p>

杨映菡想了想,掀开柴堆,从柴火的后面拿出一把同样是沾满灰尘的长矛来,“是不是这个?”</p>

给军官们种田,是最常见的谋生方式。换言之,就是给军官们当佃户。但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每个军户都具备的。只有那些愿意拍千户、副千户、百户大人马屁的军户,才有这个资格。比如说,杨家屯的隋明益一家,就是给王世新种田的。这样的军户每个屯大概十几户,并不占主流。尤其是最边远的杨家屯,给人当佃户的军户很少。</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