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不是所有清流文官都掺和到此事之中。_¥.3/?8?{看+书!°网_ °-o首^£发.$*
因为他们瞧得清楚,胤礽就不是个能受人裹挟逼迫的皇帝。
佟家那一家子才从京城中消失了几年?
敢在新皇面前蹦哒,怕不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了!
事实也正如这部分人预料的那般,带头搞事的那些人哪怕再有能力,只要平日里行事有一点点的错处,就会被胤礽手上的暗卫揪到小辫子。
胤礽只将那些罪证公布出去,剩下的什么都不做,也足以让蹦跶的正欢的人闭上嘴了。
京城的小学顺利开办之后,胤礽便将张英的儿子张廷玉派给了弘晟,让他协助弘晟编纂适合教学的教科书。
并将后世大学的概念与两人详细的描述了一遍。
张廷玉早在十余年前就进士及第了,在官场上也算摸爬滚打多年,新皇登基之时,他本以为自己会受父亲牵累,被边缘化。
没想到新皇竟一点都不介意他父亲曾是先帝心腹,反而对他多有倚重。
张廷玉心里头感激,这几年办差也是尽职尽责。
在听完大学的办学理念之后,张廷玉就敏锐的察觉到,这种教育方式极有可能会对现有的科举制度造成冲击。
出身平民的孩子,只要有天赋,德行上乘,都有可能在朝中占据一席之地。
没人比张廷玉更清楚这将会对世家造成什么样的冲击。+s·o_u.k/a?n¢s/h~u¨.?c+o!m?
这样的革新若是成了,不仅新皇会名垂千古,他们这些参与进去的,也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那之后,张廷玉漂浮不定的心终于落到了实处。
真正让他臣服的,是新皇那颗平等对待满汉两族的心。
有了张廷玉的加入,弘晟办学的压力一下子骤减,如今翰林院也在加紧编撰适合中学生学习的教科书。
小学的主要任务是扫盲,品德教育也是胤礽比较看重的,但筛选出来的那一成天赋出众的,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展建设大清的科技型人才。
胤礽当然得慎之又慎。
元宝如今已经过了五周岁生日,如今已经进了尚书房。
但胤礽到底没那么变态,做不到像康熙那般,要求五岁的小孩儿全年下来只有五天的休息时间。
他给儿子的要求是上五休二,寒假暑假的制定根据钦天监的节气划分。
小学里头的师生也沿用这个规矩。
除此之外,朝野上下官吏的休沐时间,也由之前的“全年无休”,变成了如今的上十休一。
上朝的时间也被胤礽改成了三日一朝。
送到他手上的奏折,都是被内阁筛选过的。??优1±.品:&×小?×说<@?网×= $=?更?}\新?-.最+,全·?;
像那种只有鸡毛蒜皮,以及请安的奏折,根本就到不了胤礽面前。
但凡有官员在一年中上这种奏折两回,胤礽便授意吏部给他的年终考评上直接圈成最下等。
这种人没事儿还要占用公共资源,你说你贱不贱……
这样搞了两年多,现在胤礽批奏折的压力已经大大降低了。
他空闲出来的时间,基本都在陪瓜尔佳氏和元宝。
这几年不是没人劝过胤礽,让他多生几个孩子,他膝下只有元宝一个,风险还是太大。
胤礽都没采纳。
其实他心里清楚,在这个医疗条件极差的年代,可能一场小病就能要了一个人的性命。
但他更不想让瓜尔佳氏冒着生命危险再生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