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 > 第五章:明清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第五章:明清文学理论与批评——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叶燮的这一观点,不仅是对明七子拟古诗风的抨击,也是对诗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他认为,诗歌的发展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2. 推崇杜甫、韩愈,提倡“温柔敦厚”

叶燮对唐代诗歌评价甚高,特别是对杜甫和韩愈。他认为杜甫是唐诗中的集大成者,韩愈则是最杰出的代表。同时,他也推崇宋诗,认为宋诗是诗歌发展的最成熟、最全面、艺术水平最高的顶峰时期。

叶燮还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他试图将抒写性灵和诗教传统调和统一起来,认为诗歌应既表达真实情感,又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这一观点体现了叶燮对诗歌社会功能的重视。

3. 论诗歌的理、事、情三要素

叶燮认为,诗歌创作不外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主体方面主要有才、胆、识、力四要素,而客体方面则有理、事、情三要素。

“理”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事”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现象;“情”则是客观事物的具体情状与形态。这三者构成了诗歌创作的客观基础。叶燮强调,作家内在的才、胆、识、力和外界事物的理、事、情相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文学作品。

4. 论作家的“胸襟”和“才、胆、识、力”

叶燮强调创作主体要有高尚而广阔的“胸襟”,并把它看做诗歌创作的基础。他认为,“才、胆、识、力”四者中,“识”最为重要。

“才”指作家的才能,包括认识和把握宇宙间各种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描绘自然事物的能力。“胆”指作家敢于突破传统观念、不囿于一般流行之见,而善于提出具有独创性新见的胆略。“力”则指作家的艺术功力和气魄。这四者以“识”为先,识是作家辨认事物理、事、情的能力,也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点的能力。

5. 论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特点

叶燮认为,诗歌的审美本质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他指出,诗歌应表现“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这要求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夸张、虚拟、想象等艺术手法,将客观事物的理、事、情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诗歌语言。

叶燮还强调,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作家通过主观的才、胆、识、力,将客观事物的理、事、情转化为诗歌作品,从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三、《原诗》的文学批评与影响

1. 文学批评标准

叶燮在《原诗》中提出了自已的文学批评标准。他认为,评价诗歌作品应“当争是非,不当争工拙”。他强调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全面分析,反对片面追求形式之美。

2. 对唐宋诗之争的理论解析

叶燮的《原诗》在清代唐宋诗之争的流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对诗歌源流正变的考察,为宋诗的广泛传播确立了理论基础。他认为,无论是宗唐还是宗宋,都不能解决所有的诗歌创作问题。关键在于对诗史发展、诗歌本质、诗歌创作规律的深入认识。

3. 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

叶燮的《原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歌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和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他的文学批评方法和标准也为后世的文学研究者所借鉴和发扬。

四、结语

叶燮的《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它不仅系统地阐述了诗歌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叶燮的诗歌理论强调创新和发展,反对复古模拟和片面追求形式之美。他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同时,他也关注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特点,强调诗歌应表现“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这些观点不仅为当时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为后世的文学研究者所珍视和发扬。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文学创作的日益繁荣,叶燮的《原诗》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应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关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将文学放置在客观的真实世界中加以考量,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

第五节 中国古代文学史:金圣叹的文学评点与戏曲理论

金圣叹,这位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以其独特的文学评点和深刻的戏曲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文学评点不仅涉及小说、戏剧,还涵盖了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其戏曲理论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金圣叹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他出生于苏州吴县,自幼聪明好学,但因家境贫寒,生活颇为困顿。金圣叹早年醉心于佛学,甚至自称是佛教天台宗“泐庵法师”的转世化身。他性格率性而为,恃才傲物,不拘一格,这种独特的个性也反映在他的文学评点和戏曲理论中。

金圣叹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一动荡不安的时代,王朝更替、社会动荡,使得文人们的命运多舛。然而,正是这种时代背景,激发了金圣叹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

二、金圣叹的文学评点

金圣叹的文学评点涉及范围广泛,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评点。

1. 对《水浒传》的评点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堪称经典。他不仅删改了原著,将百二十回本删减至七十回,还通过细致的批点,深入揭示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是一部语言艺术高度发达的作品,作家在创作时是“因文生事”、“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这与历史著作撰写时“以文运事”记录史实完全不同。他强调小说是一种虚构的艺术,作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已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在评点过程中,金圣叹还系统总结了《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他盛赞作者卓越的才华,尤其推崇《水浒传》“不入印板小说套子”的独创性。通过评点,金圣叹不仅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还使得《水浒传》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对《西厢记》的评点

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认为,《西厢记》是天地妙文,不是何人做得出来,而是天地自已劈空结撰而出。他强调《西厢记》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

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注重分析作品的结构布局和人物关系。他认为,《西厢记》的叙事技巧高超,善于通过巧妙的铺垫和转折,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同时,他还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张生、崔莺莺、红娘等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金圣叹的评点不仅揭示了《西厢记》的艺术特色,还使得这部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他的评点方法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金圣叹的戏曲理论

金圣叹的戏曲理论同样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他认为,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元素。在戏曲创作中,作家需要充分发挥自已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各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

1. 对戏曲结构的分析

金圣叹注重对戏曲结构的分析。他认为,戏曲作品需要具有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线索,通过巧妙的铺垫和转折,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同时,他还强调戏曲作品需要具有深刻的主题和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2. 对戏曲语言的探讨

金圣叹还深入探讨了戏曲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他认为,戏曲语言需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表现力,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同时,他还强调戏曲语言需要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能够与音乐和舞蹈等元素相协调,共同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3. 对戏曲表演的关注

金圣叹对戏曲表演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认为,戏曲表演需要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演员需要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生动的表情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他还强调戏曲表演需要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四、金圣叹文学评点与戏曲理论的影响与贡献

金圣叹的文学评点与戏曲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首先,他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使得小说、戏剧等文体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通过评点,金圣叹揭示了这些文体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使得它们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他的评点方法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金圣叹注重分析作品的结构布局、人物关系、语言特点等方面,通过细致的批点揭示出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小说、戏剧等文体,也适用于诗歌、散文等其他文体。

最后,他的戏曲理论为后世的戏曲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金圣叹强调戏曲作品需要具有严谨的结构、深刻的主题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等方面,这些要求对于后世的戏曲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他还关注戏曲表演的技巧性和艺术性,为后世的戏曲演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综上所述,金圣叹作为一位卓越的文学批评家和戏曲理论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文学评点不仅揭示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还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他的戏曲理论则为后世的戏曲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得中国戏曲艺术得到了更加蓬勃的发展。

第六节: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批评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也是文学批评理论日臻完善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更在批评方法、批评视角和批评理论上有了新的突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明清文学批评的概述

明清文学批评的繁荣,首先体现在批评队伍的壮大和批评著作的涌现上。这一时期,不仅有专业的文人学者投身于文学批评,更有许多官僚士绅、商人市民也参与到文学批评的行列中来,形成了广泛的批评群体。同时,批评著作也层出不穷,如金圣叹的《水浒传序》、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序》、张竹坡的《金瓶梅读法》、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等,都是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杰出代表。

明清文学批评的繁荣,还得益于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明清两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形式的兴起,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对象和领域。同时,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多元文化思想的交融,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二、明清文学批评的特点

注重文本细读

明清文学批评家们在批评实践中,非常注重文本的细读和解析。他们通过对作品的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来揭示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艺术特色。这种细读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批评家们更准确地理解作品,也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例如,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中,就对《水浒传》的语言、结构、人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称赞《水浒传》的语言“明快而有力”,结构“严谨而有序”,人物“栩栩如生,各具特色”。这种细读的方法,使得金圣叹的批评既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又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强调情感体验

明清文学批评家们在批评过程中,非常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性认识。他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的真实流露,批评家只有通过自已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

例如,张竹坡在《金瓶梅读法》中,就强调了对《金瓶梅》的情感体验。他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情之书”,只有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情感的深入体验,才能理解作品的真正意义。这种强调情感体验的批评方法,使得明清文学批评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审美价值。

重视比较研究

明清文学批评家们在批评实践中,还非常重视比较研究的方法。他们通过将不同作品、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来揭示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成就。

例如,毛宗岗在《三国演义序》中,就将《三国演义》与《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三国演义》虽然在历史事实上有所虚构和夸张,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更加生动和感人。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使得明清文学批评更加具有学术性和深度。

三、明清文学批评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明清文学批评在批评方法、批评视角和批评理论上都有新的突破和创新,为后世的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例如,明清文学批评家们对文本细读、情感体验、比较研究等方法的运用,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范例和借鉴。同时,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审美价值、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探讨,也为后世的文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提升了文学创作的水平

明清文学批评家们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评价,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建议。他们的批评不仅揭示了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还为作家提供了改进和创作的方向。这种批评与创作的良性互动,推动了当时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例如,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批评,就揭示了作品在艺术构思、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精妙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作品中的一些瑕疵和不足。这些批评和建议,对曹雪芹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红楼梦》在艺术上更加完美和成熟。

影响了文学接受和传播

明清文学批评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还对后世的文学接受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文学批评家们的评价和解读,为后世的读者提供了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视角和方法。他们的批评著作和评点本等,也成为了后世读者阅读和接受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

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流传和接受,就受到了明清文学批评的深刻影响。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并流传至今,与明清文学批评家们的评价和解读密不可分。

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发展

明清文学批评的繁荣和发展,还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发展。这一时期,不仅有专业的文人学者进行文学批评,更有许多官僚士绅、商人市民等也参与到文学批评中来。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多样化的评价和解读。这种多元化的批评格局,不仅丰富了文学批评的内容和形式,也推动了文学批评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在明清时期,不仅有像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专业的文学批评家,还有像蒋大器、袁宏道等官僚士绅以及像冯梦龙、凌濛初等商人市民也进行文学批评。他们的批评著作和评点本等,都体现了不同的批评风格和视角,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考和借鉴。

四、明清文学批评的局限性及反思

尽管明清文学批评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但我们也应看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首先,明清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制约。批评家们在评价作品时,往往会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有时难以摆脱政治因素的干扰。这导致了一些批评著作在评价作品时存在偏见和局限性。

其次,明清文学批评在批评方法和理论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明清文学批评家们在批评实践中注重文本细读、情感体验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方法论。这使得明清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针对这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明清文学批评的优秀传统时,也应进行反思和改进。首先,我们应更加注重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摆脱传统文化观念和政治因素的干扰,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评价作品。其次,我们应进一步完善批评方法和理论,建立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文学批评体系,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五、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文学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繁荣和发展不仅推动了当时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还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文学批评家们在批评方法、批评视角和批评理论上都有新的突破和创新,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明清文学批评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学批评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在明清文学批评的影响下,后世文学不仅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在批评上更加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这使得中国文学在不断发展中保持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同时,明清文学批评也为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