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 > 第五章:晚唐文学——衰落中的余晖

第五章:晚唐文学——衰落中的余晖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史:晚唐文学的背景与特点

晚唐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阶段,其背景复杂,特点鲜明。这一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走上了末路。晚唐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既有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又有自已独特的创新和发展。

一、晚唐文学背景

晚唐时期,从唐文宗开成年元年至唐王朝灭亡的七十余年,习惯上称为晚唐时期。这一时期,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政治背景

晚唐时期,唐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臣之间的党争,这三大政治问题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加速了王朝的衰落。

宦官专权:自中唐以后,唐王朝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晚唐时期,宦官甚至可以掌握皇帝的废立。唐宪宗、敬宗为宦官所杀,穆宗和文宗皆为宦官所立。唐文宗即位后,虽曾试图除去宦官,但终以失败告终,此后宦官权势更盛,文宗形同傀儡。

藩镇割据:藩镇的叛乱与割据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遗留下的一个痼疾。中晚唐时期,虽然有过对藩镇用兵的胜利,但这些短期的胜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晚唐时期,各个独立王国已经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党争激烈:牛李党争从中唐开始,一直延续至唐亡。牛党与李党在一些问题上互有是非,党争的激烈不仅消耗了朝廷的精力,也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和动荡。

2.经济背景

晚唐时期,唐王朝的经济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连年战争导致军费开支巨大,朝廷各级官员腐败生活极其骄奢靡烂,挥霍无度。同时,科举风气败坏,士人入仕更为艰难。经济的衰退和民生的困苦为晚唐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社会背景。

3.文化背景

晚唐时期,文化氛围依然浓厚,但与前代相比已有所变化。唐王朝虽然走向衰落,但文化的发展并未完全停滞。上至宫廷生活,下至百姓生活,依然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同时,晚唐诗人也继承了中唐以来的文化传统,继续探索和创新文学的表现形式。

二、晚唐文学特点

晚唐文学在背景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已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既表现在诗歌的创作上,也体现在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中。

1.诗歌的特点

晚唐诗歌是晚唐文学的代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风格纤巧华艳:晚唐诗歌在风格上日益向着华艳纤巧的形式主义发展。诗人们追求文字通俗易懂、语言简练明快,避免过于繁琐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这种风格既是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晚唐社会动荡、文人心态变化的反映。

情感真挚深沉:晚唐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真挚深沉。诗人们常常抒发自已的愁苦、哀怨和对时局的忧虑。这种情感的真实流露使晚唐诗歌更具有感染力。例如李商隐的诗歌就充满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题材广泛多样:晚唐诗歌的题材广泛多样,既有反映现实、揭露政治腐败的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怀、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诗人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已对人生、命运、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艺术精工雕琢:晚唐诗人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精工雕琢。他们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觉和情绪心理的抒发。这种艺术上的追求使晚唐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成熟和完善。

2.散文的特点

晚唐散文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也有所创新和发展。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深刻丰富:晚唐散文在内容上深刻丰富,既有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政治腐败的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怀、描绘自然景物的篇章。散文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自已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见解和感悟。

风格多样多变:晚唐散文在风格上多样多变,既有庄重典雅的政论文,也有清新自然的抒情文。散文家们根据自已的创作需要和审美追求,选择了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语言简练明快:晚唐散文在语言上简练明快,避免过于繁琐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散文家们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通过简练明快的语言来传达自已的思想和情感。

3.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

除了诗歌和散文外,晚唐文学还包括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这些体裁在晚唐时期也有所发展和创新。

小说的兴起:晚唐时期,小说这一新兴文体开始兴起。虽然晚唐小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后世相比,但它们的出现为后世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晚唐小说在题材上多涉及神仙鬼怪、历史传奇等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写来吸引读者。

戏曲的萌芽:晚唐时期,戏曲也开始萌芽。虽然此时的戏曲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它们的出现为后世戏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晚唐戏曲在形式上多采用歌舞表演的方式,内容上则多涉及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方面。

三、晚唐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晚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众多,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晚唐文学人物及其作品:

1.李商隐

李商隐是晚唐头号大诗人,被誉为格律诗写得最好的人之一。他的诗歌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李商隐的诗歌在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他的代表作《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具有明显特色。

2.杜牧

杜牧是晚唐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俊爽豪健、清新自然被誉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他的代表作《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等通过对历代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已的政治感慨和见识。

3.温庭筠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的词人之一与韦庄并称“温韦”。他的词作华美秾丽多写闺阁、宴游题材如《春愁曲》等。同时温庭筠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格韵清拔不乏抒情寄愤、感慨深切之作如《过陈琳墓》等。

4.皮日休、陆龟蒙

皮日休与陆龟蒙并称“皮陆”他们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皮日休继承白居易新乐府的写实手法和讽喻精神反映民生疾苦批判腐败统治;陆龟蒙则是一位农学家他的诗歌多表现闲适退隐思想内容贫乏但意境雷同缺少新鲜警策。

5.其他代表人物

除了以上几位代表人物外晚唐文学还有许浑、贾岛、姚合、罗隐、韦庄、韩偓等众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晚唐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晚唐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阶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后世文学风格的影响

晚唐文学在风格上追求纤巧华艳、情感真挚深沉等特点这些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宋词在风格上就受到了晚唐文学的影响追求婉约柔美、含蓄深沉的表现方式。

2.对后世文学题材的影响

晚唐文学在题材上广泛多样既有反映现实、揭露政治腐败的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怀、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这些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和借鉴对象。

3.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影响

晚唐文学在思想上深刻丰富诗人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自已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见解和感悟。这些思想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文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4.对后世文学体裁的影响

晚唐文学在体裁上多样多变既有诗歌、散文等传统体裁也有小说、戏曲等新兴体裁。这些体裁的发展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表现形式推动了文学体裁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综上所述,晚唐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阶段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它既有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也有自已独特的创新和贡献。晚唐文学的背景复杂特点鲜明代表人物众多作品丰富多样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史:杜牧的诗歌与散文成就

一、杜牧生平简介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杜佑之孙,唐朝文学家、诗人。大和年间,考中进士,起家校书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外放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长居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大中六年,去世,时年五十。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二、杜牧的诗歌成就

1. 诗歌风格与特点

杜牧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爽朗之气,又不失清丽优美之韵。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最为著名,内容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风格夹叙夹议、豪放爽朗、立意奇特、优美清丽。

夹叙夹议:杜牧的诗歌在叙事和抒情的基础上,加入了议论的成分,使诗歌更具散文的特点。他的议论并非生硬的评价,而是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带有抒情性的议论,使读者在感受诗歌情感的同时,也能思考其背后的深意。

豪放爽朗:作为积极入世的诗人,杜牧怀揣着建功立业的心志,在诗歌中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豪迈的气概。他善于运用反问、设问等手法,以及直率的语言表达,增添了诗歌的豪放之美。

立意奇特:杜牧的诗歌立意新奇,构思具有新鲜感。他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并得出非同一般的感受和立意,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内涵。

2. 代表作品解析

杜牧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历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主题,其代表作包括《阿房宫赋》、《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描绘雨中行人的愁绪和牧童的指引,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中“雨纷纷”、“欲断魂”等词语的运用,使诗歌充满了浓郁的哀愁氛围。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以山行为题,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景和枫叶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尤为经典,成为后人传颂的名句。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以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描绘折戟沉沙和东风不与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英雄人物的缅怀。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尤为精彩,道出了历史的偶然性和英雄人物的无奈。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诗以秦淮河畔为背景,通过描绘夜景和商女的歌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直指那些只顾享乐、不顾国家兴亡的统治者及其身边的宠幸之人,讽刺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3. 诗歌的历史视角与个人情怀

杜牧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历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刻洞察与反思。他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交织的晚唐时代,朝廷腐败、藩镇割据、边疆不宁,这一切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阿房宫赋》:杜牧通过描绘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和秦王朝的奢侈腐败,深刻揭示了统治者贪欲无度、不恤民力的严重后果,进而发出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警世恒言,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深切忧虑。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深宫秋夜的幽静画面,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牧细腻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晚唐宫廷生活的单调与沉闷。

三、杜牧的散文成就

1. 散文的风格与特点

杜牧不仅是杰出的诗人,也是继韩愈、柳宗元之后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语言简练明快,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阿房宫赋》等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古代散文的佳作之一。

感情充沛,叙议结合:杜牧的散文在记叙性的文章中时时出现饱含激情的点睛之论,而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也注意间接直接地抒发自已的感情。这使得他的散文更加气盛理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善用比喻,寓理于形:杜牧的散文善于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 代表作品解析

杜牧的散文作品广泛涉及国家大事、社会现实等多个领域,其代表作包括《阿房宫赋》、《罪言》、《战论》、《守论》等。

《阿房宫赋》:此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全赋运用丰富的想象,以铺叙、夸张的手法展开描写,语言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

《罪言》:杜牧在《罪言》中针对“长庆以来,朝廷措置亡术,复失山东”的现状,首先从山东关系军事及历代的成败论证了山东地区的重要,接着分析了安史之乱以来强藩割据、战乱不已的形势,然后具体提出了上、中、下三策。这篇文章充分显示了杜牧卓越的才识抱负和深切的忧国之情。

《战论》、《守论》:这些文章或论用兵方略,或论战守态势,或论削平藩镇,或论巩固边防,无不分析深透,切中时弊。

3. 散文的历史参照与艺术特色

评价杜牧的散文成就,离不开历史的参照。从远的来看,杜牧对先秦两汉散文的重视与学习是勿庸置疑的;从近的来看,杜牧对中唐韩柳古文推崇备致,受其影响很深,他的创作甚至可以看作是古文运动在晚唐的回响。但另一方面,杜牧的散文又与韩柳呈现出明显的同中有异的特点。与韩愈散文相比较,虽二人都重文章气势,但气的内容却有很大差别:韩愈之气雄壮浑厚而又稳健,是醇绵劲健的浩然之气;杜牧之气雄壮的同时,却显得峥嵘飘逸,是意锐酣畅的纵横之气。

杜牧的散文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纵横捭阖,气势磅礴:杜牧的散文往往能够纵横设辩,文势充沛,展现出一种雄壮而飘逸的气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