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 > 第二章:初唐文学——新风气的开启

第二章:初唐文学——新风气的开启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史:初唐文学的背景与风貌

初唐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时期,其背景与风貌独具特色。这一时期,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到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约100年左右。初唐文学不仅继承了前代文学的优秀传统,更在南北文化融合、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孕育出了一批杰出的诗人和作品,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初唐文学的背景

(一)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初唐时期,随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政治逐渐稳定。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朝后,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政策,如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励精图治,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等,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使得唐朝国力逐渐强盛,社会政治稳定有序。

(二)经济文化的繁荣

在初唐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文化也迎来了繁荣。农业方面,唐朝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改进生产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手工业方面,纺织业、陶瓷业、造船业等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商业方面,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洛阳、长安等国际大都市的出现,更是推动了商业的繁荣。此外,唐朝政府还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设立专门的文学机构,组织文人之士修改和编辑诗文典籍,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三)南北文化的融合

初唐时期,随着唐朝的统一,南北文化也逐渐融合。隋朝统一南北后,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唐朝建立后,这种交流更加频繁。唐太宗等帝王对南北文风的差异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提出了融合南北文风、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还体现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等方面。初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既继承了南朝诗歌的细腻柔美,又吸收了北朝诗歌的刚健质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初唐文学的风貌

(一)诗歌的繁荣

初唐诗歌的繁荣是初唐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太宗及其群臣如虞世南、上官仪等,都是初唐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创作多以宫廷生活为题材,风格绮丽柔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初唐时期还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诗人,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题材广泛,风格清峻,而且对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初唐诗歌的巅峰之作,以其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而备受赞誉。

(二)散文的兴起

初唐时期,散文也逐渐兴起。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多以政论、史论、文论等为主,内容充实、语言流畅、风格多样。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都是初唐散文的代表作。这些散文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展现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

(三)文学理论的探索

初唐时期,文学理论也得到了探索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家们对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文学理论观点。如陈子昂提出的“风雅兴寄”“汉魏风骨”等文学主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初唐时期的文学理论家们还注重文学批评的实践和探索,为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初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一)唐太宗及其群臣

唐太宗及其群臣是初唐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唐太宗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多以宫廷生活为题材,风格绮丽柔美。同时,他还倡导文学创作要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虞世南、上官仪等宫廷诗人也是初唐文学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诗歌创作多以应制、奉和为主,风格细腻柔美,对后世宫廷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题材广泛、风格清峻,而且对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王勃的《滕王阁序》以其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而备受赞誉;杨炯的《从军行》等边塞诗则以其豪放的风格、激昂的情感而著称;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等七言歌行则以其纵横奔放、词采富丽而备受赞誉;骆宾王的《帝京篇》等作品则以其大胆创新、突破传统而引人注目。

(三)张若虚

张若虚是初唐诗歌的巅峰人物之一。他的《春江花月夜》以其深邃的意境、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而备受赞誉。这首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通过描绘春江、花林、明月等自然景象和思妇、游子等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宇宙、爱情等深刻主题的思考和感悟。同时,这首诗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性的表现手法而著称于世。

四、初唐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初唐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时期,其影响与意义深远。首先,初唐文学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初唐文学的基础上,唐代文学逐渐走向繁荣和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其次,初唐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初唐诗歌的繁荣、散文的兴起、文学理论的探索等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最后,初唐文学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反映了初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初唐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综上所述,初唐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时期,其背景与风貌独具特色。在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初唐文学孕育出了一批杰出的诗人和作品,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初唐文学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史: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

引言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初唐四杰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同拉开了大唐诗歌的帷幕,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勃:诗文双绝的文学奇才

王勃(约649或650年~676或675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自幼聪颖过人,六岁便能写文章,被誉为“神童”。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在渡海返回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二十七岁。尽管英年早逝,但王勃的文学成就却令人瞩目。

王勃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骈文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一时之最。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骈文经典之作。这篇序文以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为背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同时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中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被后人广为传诵。

除了骈文,王勃在诗歌体裁上也擅长五律和五绝。他的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他认为文学应以“立言见志”为本,注重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他反对当时文坛盛行的上官体诗风,主张诗文应“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他的这些主张和创作实践,对转变当时文坛风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杨炯:诗文并茂的文学大家

杨炯(650年~692年),字令明,世称杨盈川,华阴(今属陕西)人。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十一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他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此后,他历任崇文馆学士、詹事司直等职。

杨炯以文章见称,恃才傲物。他的诗文风格雄浑刚健、气势磅礴,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他的代表作主要有《从军行》等边塞诗,以及《盈川集》等文集。《从军行》以军旅生活为题材,通过描绘边疆战士的英勇抗敌,展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些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边疆防御的重视。

杨炯在文学上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他的诗篇不多,但每一首都堪称佳作。他的五言律诗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协调,感情相对稳定,具有一种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他的这些创作实践,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卢照邻:诗歌骈文双绝的文学全才

卢照邻(约636年~约695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博学善文。卢照邻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情感丰富细腻,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卢照邻的代表作主要有《长安古意》、《五悲文》等。《长安古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描绘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以及作者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五悲文》则是卢照邻抒发个人身世之悲、时代之悲、社会之悲等五种悲情的系列文章,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卢照邻在诗歌创作上注重声律,他的诗作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有刚健之气。他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的这些创作实践,不仅丰富了唐代文学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也为后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骆宾王:辞采华丽的诗坛骁将

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字观光,又称骆临海,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他自幼天赋异禀,七岁便能吟诗作对,被誉为“神童”。骆宾王一生创作的诗文很多,无论哪种诗体,都十分注重格律和形式,言词整齐流利、格高韵美。

骆宾王擅长七言歌行,他的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绝唱。这首诗以宏大的气势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瑰丽风采。此外,他的《咏鹅》也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儿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鹅的形态和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欣赏。

骆宾王的诗文创作有着广泛的现实内容和深沉的人身感慨,他恢复了诗歌创作重视社会讽喻功能的传统。他的诗作种类繁多,无论是边塞诗还是抒情诗等诗歌内涵丰富深刻、题材广阔、格调壮大、浑然一体为唐诗发展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在政治上,骆宾王也有一定的建树。他曾为徐敬业起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曌檄》),这篇檄文激昂慷慨又沉郁凝练,其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等句,尤为后人所传诵。

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与影响

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卓越,他们不仅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唐代文学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还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唐代诗歌的繁荣基础。

首先,初唐四杰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将诗歌题材从狭小的宫廷生活扩展到广阔的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等辽阔空间,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和广阔的视野。

其次,初唐四杰在诗歌格律形式上也作了有益探索。他们使五言八句的律诗开始初步定型,尤其是王勃、杨炯的五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协调。同时,他们的古体和歌行体特别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已趋向完备化,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有刚健之气。

此外,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和贡献也成为了后世文学研究和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更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上,他们开创了新的风格和意境,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结论

初唐四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唐代文学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和贡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欣赏这一文学群体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史:陈子昂与唐诗风骨的奠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