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古代汉语上册 > 第十八章:古代汉语之语言学思想

第十八章:古代汉语之语言学思想

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的萌芽与发展

古代汉语,作为汉民族的母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学思想的萌芽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学体系。本文将探讨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的萌芽、发展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

一、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的萌芽

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尚未形成系统的语言学理论,但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语言的本质、功能及其与思维的关系。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蕴含了丰富的语言学思想。

先秦时期的语言观

先秦时期,学者们对语言的研究主要围绕其社会功能和伦理价值展开。孔子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认为语言应真实可信,行为应果断有力。墨子则提出“言有三表”,即言必立仪、言必合其类、言必行其法,强调语言应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规范。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对语言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初步探讨。如《诗经》中的押韵现象,反映了古人对语言音韵的敏感;《尚书》中的古奥文辞,则展示了古人对词汇运用的精妙。

先秦修辞观与语言学萌芽

先秦时期,修辞观的发展为语言学的萌芽奠定了基础。诸子百家在论辩中,注重言辞的准确、生动和富有说服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修辞风格。如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荀子的论辩文,则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展现了高超的论辩技巧。

这些修辞观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为后世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启示。

二、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的发展

随着历史的演进,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逐渐从萌芽走向成熟。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的统一和文化的繁荣,语言学研究开始兴起;汉末魏晋时期,受佛教传入和梵文影响,语言学研究进一步深入;唐宋以降,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秦汉时期的语言学研究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的统一和文化的繁荣,语言学研究开始兴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规范了汉字的书写形式,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西汉时期,扬雄编纂了《方言》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记载各地方言的著作。扬雄在《方言》中,科学地分析了方言、通语、古今语及其关系,记录了汉代方言的分布概况,为后世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东汉时期,许慎编写了《说文解字》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说语言文字的专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修订,建立了科学的汉字检索系统,为汉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西汉时期的《尔雅》也是一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它是一部训诂汇编,对同义词或近义词进行了归纳和解释,为后世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汉末魏晋时期的语言学研究

汉末魏晋时期,受佛教传入和梵文影响,语言学研究进一步深入。这一时期,语言学家们开始研究汉语的声、韵、调系统,诞生了音韵学这一新的学科。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规律。音韵学家们通过对古代韵文的押韵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了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演变过程。

此外,汉末魏晋时期的语言学家们还注重对口语和方言的研究。他们通过实地调查和科学方法,记录了当时各地的口语和方言现象,为后世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唐宋以降的语言学研究

唐宋以降,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这一时期,语言学家们不仅继续深入研究音韵学、文字学等传统学科,还开始关注语法学、修辞学等新兴学科。

唐代长孙无忌等撰《隋书·经籍志》,将音韵之书列入“小学”类,标志着音韵学正式成为古代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书籍的传播更加广泛,语言学研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语言学研究更加繁荣。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等学者在音韵学、文字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注重实地调查和科学方法,对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文字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后世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三、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的主要成就

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为后世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启示。

音韵学成就

音韵学是古代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汉语的语音系统。古代音韵学家们通过对古代韵文的押韵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了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和历史演变过程。

如《切韵》是唐代陆法言编写的韵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切韵》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规律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又如《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编写的韵书,它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通过对《中原音韵》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元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及其与古代汉语的差异。

文字学成就

文字学是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及其历史演变的学科。古代文字学家们通过对汉字的研究,揭示了汉字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

如《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编写的字典,它是研究古代汉字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说文解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字的构字原理、字形演变和字义发展等情况。

又如《玉篇》是南朝顾野王编写的字典,它是研究古代汉字的重要补充资料。通过对《玉篇》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汉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等特点。

语法学成就

虽然古代汉语没有系统的语法学著作,但学者们在对经典文献的注解和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语法知识。这些语法知识主要体现在对句子结构、词类划分和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探讨上。

如《马氏文通》是清代马建忠编写的汉语语法著作,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专著。通过对《马氏文通》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词类划分和虚词用法等特点。

又如《经传释词》是清代王引之编写的虚词研究著作,它是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重要资料。通过对《经传释词》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汉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特点。

修辞学成就

修辞学是研究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增强表达效果的学科。古代修辞学家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读和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修辞知识。这些修辞知识主要体现在对辞格、句式和风格等方面的探讨上。

如《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编写的文学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学思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辞格的运用、句式的选择和风格的塑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后世修辞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又如《修辞学发凡》是现代陈望道编写的修辞学著作,但它也借鉴和吸收了古代修辞学的优秀成果。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对古代汉语中的比喻、借代、夸张等辞格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为现代修辞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四、结论

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的萌芽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从先秦时期的初步探讨,到秦汉时期的兴起,再到汉末魏晋时期的深入研究和唐宋以降的繁荣发展,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传统。

这些学术传统不仅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为后世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启示。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汉语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推动现代汉语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和意义,为现代汉语语言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现代语言学的优秀成果和方法论思想,推动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古代汉语的古代语言学家及其理论贡献

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其发展与丰富离不开众多语言学家的卓越贡献。自战国以来,古代汉语经历了词汇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语言类型。这一过程中,众多杰出的语言学家通过他们的著作和研究,对古代汉语的规范化、整理、传播以及理论构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荀子与《正名篇》

荀子(约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集诸子之大成者。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正名篇》一文中。该文着重讨论了词与概念、语言与思维、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指出“名”与“实”的联系是“约定俗成”。这一学说正确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是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第一块理论基石。荀子认为,名称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并非天生固有,而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约定俗成的。这一观点对后世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扬雄与《方言》

扬雄(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上。这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采用“直音法”,保存了大量古汉语词彚和方言的宝贵资料。《方言》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方言学专著,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扬雄在收集周代记录的方言资料和实际调查当时方言的基础上,整理出这部著作,为后世方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方法论基础。

许慎与《说文解字》

许慎(约58-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偃城)人,古文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说文解字》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创立了部首检字法。该书建立了研究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并按照这种理论对书中所收汉字逐一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每个汉字的本义和结构。许慎的《说文解字》不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对世界语言学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郑玄与经学注解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对汉代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家经典的注解上。郑玄的注解不仅注重文字训诂,还深入探讨了经文的义理。他的著作如《毛诗笺》、《三礼注》、《周易注》、《论语注》等,都是汉代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郑玄的注解工作为后世理解和传承儒家经典提供了重要帮助。

刘熙与《释名》

刘熙(约160-?),字成国,东汉北海(今山东昌乐)人,经学家、训诂学家。刘熙的《释名》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语源学的专著。全书仿《尔雅》体例,共八卷二十七篇,收词一千五百余条,释义以声训为主,即根据词的语音探求词得名的由来。虽然刘熙的声训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穿凿附会之嫌,但他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汉语声同义通的特点,对于汉语语源、训诂、音韵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郭璞与训诂学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的训诂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对多部古籍的注解上,如《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楚辞注》等。郭璞的注解注重古今比较,保存了许多晋代语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的训诂学方法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借鉴。

南北朝至唐宋的语言学研究

南北朝以后,语言研究的重点逐渐转移到语音方面。这一时期,由于诗律学的逐渐发达和佛经翻译的需要,学者们开始关注语音的构造和声调的特性。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和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都是总结前人意见的重要著作。此外,南朝梁陈时期的顾野王所著《玉篇》是继《说文解字》之后出现的又一部重要文字学著作,对我国文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元明清的语言学研究

宋元明清时期,语言学研究继续深入发展。宋代郑樵的《通志·七音略》对音韵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则为北曲而作,完全根据十四世纪的北音编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明清时期,音韵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明代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对后世古音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学者如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人在文字训诂学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

清代考据学的兴起与语言学研究

清代是考据学兴起的时期,众多学者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人通过精细的考据和训诂工作,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深入解读和整理。他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文字学、音韵学的发展,还对其他学科如历史学、哲学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代语言学的转型与发展

进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传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国语言学研究开始发生转型。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功能研究,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重历时、重训诂的研究范式。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作为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标志着中国语言学研究开始进入现代语言学阶段。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发展离不开众多语言学家的卓越贡献。从战国时期的荀子到近代的马建忠,历代学者通过他们的著作和研究,为古代汉语的规范化、整理、传播以及理论构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遗产,也为后世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深入研究和传承古代汉语的语言学遗产,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与现代语言学的交融与启迪

引言: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语言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承载着文明的记忆与智慧的火花。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理论视角,为后世的语言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而现代语言学,则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形成了更为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探讨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与现代语言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通过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揭示两者在理论构建、研究方法、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交融与启迪。

一、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的精髓与特色

(一)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的诸子百家争鸣,为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儒家强调“正名”与“礼乐”,注重语言的规范与教化功能;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语言的自然性与无为而治;墨家则提出了“名实相符”的观点,关注语言与现实的对应关系。这些思想流派的不同观点,共同构成了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的多元格局。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文化思潮的兴起,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中国第一部字典,不仅系统地整理了汉字的字形、字义,还蕴含了深刻的语言学思想;魏晋时期的音韵学研究,如陆法言的《切韵》,为后世音韵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梵文语法对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汉语语法学的初步形成。

(二)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的核心观念

1. 名实关系: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强调语言与现实的对应关系,认为语言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与表达。这一观念在儒家思想中尤为突出,如孔子的“正名”思想,就是要求语言与事物相符合,通过规范语言来维护社会秩序。

2. 音韵与意义: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注重音韵与意义的关系,认为音韵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语言的意义密切相关。如《诗经》中的押韵、叠字等修辞手法,就体现了音韵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3. 语境与理解:古代汉语语言学思想强调语境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认为语言的意义往往依赖于特定的语境。这一观念在《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中均有体现,如孔子提出的“言不尽意”思想,就强调了语境在语言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