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与句法结构
一、词类
词类,即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1. 实词与虚词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反之则是虚词。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叹词、拟声词。
虚词:助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2. 代词
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有:
第一人称:余、予、吾、我(相当于“我、我们”)。
第二人称:尔、汝(相当于“你、你们”)。
第三人称:之、其(相当于“他/她/它(们)和他/她/它的”)。
古汉语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然、尔、若…他们和现代汉语的“这”“那”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彼”有时也可做第三人称代词。“其”和“之”也可以做指示代词。如:“非其人不可”“之二虫有何知?”,但“之”这样用很少。
古汉语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安、恶…“谁”是问人的。“孰”既可问人,也可问物,还可做选择。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画孰最难者?”(画画里头什么是最难的?)。“何、奚、安、恶”作宾语时表“什么”“哪里”。做状语时表“为何”“怎么”。
3.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包含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三类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此外,“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
使动用法:也叫“致动用法”,它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具有“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动词、形容词、名词都有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可以带受事宾语,但在用为使动时,不是动作施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产生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如:《殷契粹编九二四片》中的“其从犬廿?禽又狼?”。
意动用法:名词或形容词放在名词或代词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表达“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看成什么来对待”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种意动用法。
二、句法结构
句法结构是由词组成词组或句子的规则,研究句子中的句法结构(短语)和句子的分类(研究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与类型)。例如组成词组和句子的常见五大基本结构类型:主谓、动宾、联合、述补、偏正。
1. 联合结构
联合结构的特点是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等立的,互不说明、修饰或补充。联合结构出名词性的,也有谓词性的。
2.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的特点是“修饰语+中心语”,修饰语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定语,一类是状语。
3. 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的特点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名词性成分和谓词性成分都能够较自由地充任主语;主语都能够是受事成分;谓语多由谓词性成分充任。古代汉语的主谓结构也有许多谓语能够置于主语之前的。也有省略主语和暗换主语、谓词性成分作主语等较特殊的情形。
4. 述补结构
述补结构的特点是位置上,述语在前补语在后。从语义关系上看,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与事对象、工具、时刻、处所、缘故、比较对象和施事者。述补结构和述宾结构都是核心在前的结构,形式上相近,但二者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述宾结构是支配关系,述补结构是补充关系。古代汉语里充任补语的成分主要是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也能够作补语。
5. 述宾结构
述宾结构大体语序都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但古代汉语里在某些条件下宾语要置于述语前,这是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
6. 连谓结构
连谓结构的特点是直接成分都是谓词性的,连谓结构没有结构核心。连谓结构不同于谓词性偏正结构,偏正结构的直接成分间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而连谓结构直接成分间的关系是承接关系,包括时刻上的承接和事理上的承接。承接关系属于非核心结构关系,前后两个陈述互不修饰或补充。从这一点观看,连谓结构接近于联合结构,但联合结构直接成分间是等立关系,不同于连谓结构的承接关系。
7. 助词结构
助词结构的特点与现代汉语的助词结构形式上有专门大不同,内部的系统性也很不相同。助词结构在古代汉语里的显现频率极高,语义表达复杂,语法功能丰硕,是古代汉语的重要句法结构之一。
8. 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做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特点: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最大的不同,古汉语判断句少用判断词。
基本格式:
……者,……也。
……,……也。
……者,……。
……,……。
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我,子瑜友也。
加强语气:在名词前加上“乃”“即”“则”“诚”等副词,以加强语气,表示判断。 如:
吾乃大梁人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活用:虽然形式上是判断句,但主谓语间并非指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 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
此臣等所以痛心也。
9.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动者,这样的句式就是被动句。世界上的语言一般逻辑思维形式:主语+动词(谓语)+宾语(行为对象)。主要分无标志和有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无标志被动句(又称意念被动句): 如: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有标志被动句:
“见”字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为”字式:将为戮乎!(左传·齐晋鞍之战)。
“被”字式:约在战国末期,有两种情况:
被(+V动词)。
10.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用复指代词“之”“是”等帮助构成宾语前置
代词“是”宾语前置
介词“以”宾语前置
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三、总结
古代汉语的词类与句法结构,体现了古代汉语独特的语法体系和表达习惯。通过对词类的细分和句法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这不仅对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古代汉语的词类丰富多样,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进一步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这些词类在句法结构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汉语复杂而精妙的语法体系。同时,古代汉语还存在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些活用现象进一步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手段。
在句法结构方面,古代汉语同样展现出其独特的特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补结构、述宾结构、连谓结构以及助词结构等不同类型的句法结构,为古代汉语的句子构建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古代汉语还存在大量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以及宾语前置等,这些特殊句式进一步体现了古代汉语在语法表达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总之,通过对古代汉语词类与句法结构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古代汉语知识。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现代汉语在句子结构上存在显著区别。这些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下面将对这些特殊句式进行详细的解析和举例。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但在古汉语中,判断句的结构更为多样。
“……者,……也”式
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者,……”式
主语后面只用“者”表示停顿。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也”式
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式
无标志的判断句,直接通过语意表示判断。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用“为”表示判断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用副词表示判断
使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用“是”作判断动词
虽然古汉语中“是”作判断动词的情况较少见,但并非没有。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古汉语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多样。
用“于”表示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见”表示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为”表示被动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司马迁《屈原列传》)
用“为……所……”表示被动
这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形式。如: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用“被”表示被动
虽然“被”字在古汉语中不常见,但并非没有。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屈原列传》)
无标志的被动句
根据上下文意思判断,句中不出现任何被动词。如: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三、省略句
省略句是指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古汉语中省略现象较为常见。
省略主语
包括承前省、蒙后省、自述省、对话省等。如: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省略谓语
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省略宾语
包括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和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省略介词
如: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石钟山记》)
四、倒装句
倒装句是指句子成分的语序颠倒。古汉语中的倒装句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宾语,将其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宾语前置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唯命是从,唯利是图。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
一言以蔽之。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是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常见的定语后置格式有:
中心词+定语+者
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