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整件事件的参与者,贾琮自然知道,这些围拢而来的百姓诉求是什么。
他们并非想和朝廷对抗,最大的念想,不过是为了自己一家能够活下去而已。
加征赋税、征兵,都让他们感觉到了不安,此时要做的,并不是什么口头承诺,而是需要有实际上的诚意和举动。
当大明宫太监来传口谕,让他立即赶赴皇宫前劝说百姓离开时,贾琮并不觉得意外。
围拢在万平县衙的百姓退散,消息自然会传开,建兴帝将希望放在他身上也就不奇怪了。
为此,贾琮并不想做什么挽救局势的‘大英雄’,只会引来他人的嫉妒和敌视。
故而将颜青山、孙甲松都叫上,三人一起上,代表的就是万平县衙,能够减少他个人的仇恨。
“启禀皇上,万平县衙的主簿陈综已经到皇宫门外了,同时还有县令颜青山、县丞孙甲松,三人正向百姓们劝说,同时,也请示皇上,给他们准备一些东西。”
大明宫内,建兴帝听到小黄门的通禀后,长松一口气,当即回应:
“不论他们需要什么,朕都准了。”
小黄门便说出了贾琮提出的要求:“皇上,陈主簿说,需要宫中准备一些消暑吃食和水。”
建兴帝愣了一下,旋即明白了过来,立马下令:
“传朕旨意,以宫内名义,去京城采购绿豆粥、酸梅汤,以及干净的水,着内务府立即搬一些杯碗出去。”
皇帝下令,整个皇宫、京城都为之而动。
众多大臣听了这个命令,暗暗羞愧,难怪前头王文善他们去劝说,一点效果也没有。
相比起贾琮他们想到的实质上的举措,众大臣们只知讲什么大道理,谁都知道哪一个更真诚了。
眼下正值午时,烈日之下,人心浮躁,哪怕只是一碗清水,也足够让人暂时消除心头的躁动。
建兴帝一句话,便有内务府的采办走遍全城,卖来了大量的解暑吃食,甚至还有一些馒头炊饼等,同时也赶忙从各个坊间的水井里打水,用水桶运来宫门前。
作为主要劝说者,贾琮先身士卒,主动深入百姓群众之中,和他们亲和交谈,既以官员身份,向百姓们解释,打仗的必要性,朝廷的为难之处。
同时,也以一个平常百姓的身份,听从百姓们对征兵征粮的看法和诉求。
“大人,都已经准备好了。”
就在这时,有衙差挤了进来,对贾琮通禀。
贾琮微微点头,站上凳子,大声说:
“诸位父老乡亲,我知道你们对朝廷加征赋税的事情,有诸多的不满,也有众多不安。”
“然,此时也已经到了饭点,我想各位也都饿了,为此,皇上特意安排人,去买来一些吃食,还有水。”
“大家先去排队领吃的,吃完了,咱们再继续交谈如何?”
众人见贾琮丝毫没有官老爷的架子,说话亲和得体,而且深入他们之众,得到了这些百姓信任和敬重,甚至于感动。
这时听他说,皇帝为他们准备了吃的,一时也感觉到了饿,自然是感恩戴德了。
毕竟是免费吃食,既然都来了,岂有不吃的道理。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声音:
“这是朝廷收买人心的举措,大家千万别因为这点小恩小惠就原谅那些奸臣啊。”
可是,大势所趋,毕竟到饭点了,谁管朝廷是否有意收买人心,先领了吃食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