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句话,同春秋时期的那一句“我蛮夷也”,真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了。只不过,安定公主仰仗的,分明是年龄之利。
可是,金法敏不会不知道,能想到让他写出那封国书的人,又怎么可能是因征战缘故没能好好进学的存在!
既有这样一个摸不透心思的对手在侧,他哪还有机会趁势崛起,谋夺土地。他唯一能做的……好像就是听从安定公主的指令行事,让自己安稳地做这个新罗王。
他这份郁闷的情绪刚刚涌上心头,就听李清月出声:“看!前面便是洛阳了!”
再有数日,那里就会迎来从长安前往泰山封禅的队伍!
第204章
自显庆年间洛阳被确立为东都开始, 此地与长安之间的往来愈发频频,甚至先后迎来天子的数次摆驾,以及洛阳献俘。
蓬莱宫兴建、天子搬迁入内后, 洛阳的地位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影响,但这并不妨碍,洛阳依然是并立的两京之一, 也陆续以水陆转运枢纽的重要作用为长安输送粮草。
更因皇后对洛阳多有优待政策的提出,让这座东都以极快的速度恢复了往日拥有的辉煌。
但大概此前的种种变化, 也比不上天子巡幸泰山途经洛阳之时的阵仗。
自长安往洛阳的陆路沿途已耗费了一月有余,可上有天子出巡, 又有诸多外邦使者在侧, 这些护持仪仗的甲士又哪有人胆敢有半分懈怠,依然在以一派威风赫赫的姿态朝着洛阳宫方向行进。
当他们抵达洛阳的时候,真有一番神兵开道的气场, 让整座东都都陷入了沸腾。
哪怕这支庞大的队伍只会在此地休整数日,而后继续东行, 走完剩下的一半路程。
武媚娘抬手掀开了车帘,就见七月依然有些耀眼的日光之中, 洛阳百姓正在洛水河桥沿岸张望着这支行将跨桥入宫的队伍,竟是让人依稀想到了当年河前举办水陆法会时候的场面。
只是今日的洛阳,与当年百废待兴的洛阳俨然已有了极大的不同。
一想到此地的变化大半是因她当年的种种倡议而来,她在前来洛阳路上因教育太子而生出的郁闷心情,就已在顷刻间烟消云散。
太子如何姑且不谈, 她在做好自己的事情, 便已足够感到骄傲。
也或许还因为, 恰在此时,一个她最想见到的人, 已出现在了视线之中。
早一步抵达洛阳的李清月正率队等待在宫门之前,在这缓缓前进的队伍行将抵达的时候,她已当先一步来到了帝后的车驾面前,朝着往外看来的母亲回以一笑。
武媚娘也不由多添了几分喜色。
有女如此,何必多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