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武周]问鼎 > 第425节

第425节

李弘和杨明舒之间的婚事,原本还是外祖母自觉年岁渐长,或许很快就会到寿终正寝之时,才与天后重新提起此事,最终得以敲定。</p>

可谁也没想到,因为身边没什么影响心情的事情,荣国夫人已活到了在李清月的认知中比历史上更为长寿的岁数,倒是李弘先一步撒手人寰,让襄王妃自此成了寡居之人。</p>

为了不让外祖母觉得,这是她这个顺水推舟应允的姻亲结出了错,已经在地下的那个人是没法说话了,还活着的那个总是可以将情况说说清楚的。</p>

杨明舒颔首:“此事就算公主不提醒我也会做的。”</p>

算来她也并无太多可做之事,在目送着安定公主策马行离车边后,她便让人送来了纸笔,斟酌起了要送出去的信中该当如何措辞。</p>

她本以为有些话就如同她还有求活之心一般很难写出来,然而当真正开始提笔的时候,她却发觉那并没有这么难。</p>

只是此前她一直将自己摆在弱势的地位上,这才让自己总是习惯于去遵守旁人的规矩,而现在……</p>

道旁春风并不只是吹入了车内,也将外头的声音吹到了她的面前。</p>

被指为安定公主驸马的元小公子和孙思邈一道行医问诊,那些与他同来的洛阳元氏随从则已相当熟络地为讨好公主而留意起沿途的各种事宜。</p>

和她当年的情景好像正是一种颠倒。</p>

那么她是不是更不应该用父亲一次次告诉她的“女流之辈”说法,来限制自己的人生。</p>

“就先从应付敬怀太子在长安的葬礼开始吧。”杨明舒轻吁了一口气。</p>

她都敢让自己去沾染那等要命的疾病,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勇气去应付那些亲人呢?</p>

她刚想到了这里,忽见车窗边上有人轻轻扣了两下,送过来了一张纸。</p>

“安定公主让我交给您的。”</p>

她将其接了过来,展开就见,上头用龙飞凤舞的字体写着几个大字,“如有不怕死者,摘口罩相见。”</p>

杨明舒愣在了当场,竟不知该不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弘还是多干了一件好事的。</p>

当然前提是,杨明舒自己也得保重身体,绝不能真感染上了这病症,恶化到李弘这个地步。</p>

眼见纸上透出的墨痕,杨明舒将纸条反了过来,就见背面还有几个字:“午膳加餐。”</p>

杨明舒当即笑了出来,谁让这实在是好生可爱的一句关照。</p>

可笑着笑着,她的面前又多出了侍女递过来的一条巾帕。</p>

“我没哭,我……”她有些怔然地望着面前的这四个字,直看到其中的一个字上落下了一点水色,“我只是在想,或许什么时候做出决定,都不算太晚。”</p>

比起一部分因为天后的招揽而走向考场的女子,杨明舒的年龄还该算是其中年轻的。</p>

确实是一点不晚!</p>

这咸亨三年也才刚刚开始而已,充满了诸事待兴的气象。</p>

当天后手持两份试卷走向紫宸殿的时候,便自有一番又有大计行将启动的神情振奋。</p>

李治还未来得及开口,就见武媚娘已先将这两份答卷递交到了李治的面前:“我想先请陛下看看这两份卷子。”</p>

她也没打算瞒着李治,在这场珠英学士选拔的考核中,她到底都放了些什么试题。反正往严格把持女官入选前朝人数上鬼扯,总是能糊弄过去的。</p>

以李治如今的情形,他也很难再在这些以他看来只算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较真。</p>

他将这两张卷子接了过来,就见这并不都是本次制举之中的优秀答卷,而是一份珠英学士的答卷,一份制举的。</p>

不过天后希望他看的,倒是同样的一个问题。</p>

那就是对边防的考量。</p>

只见制举的考卷上,那个名叫郭元振的考生写道,希望能够在边地效仿辽东,大兴屯田之道,再以募兵之法替换府兵,确保边境兵力充足,并从严选择士兵,保证边境重镇的军事威慑力。</p>

而在珠英学士的考卷上,刘旋写道,在稳固吐蕃与北庭二处都护府局势的情况下,将安西四镇推至碎叶水,以卡住大食东进之路。</p>

“丁兵招募?”李治放下了卷子问道。</p>

“和计丁抽兵还是不大相同,至多就是有一点一样,那就是朝廷来补给开支。”武媚娘答道。</p>

李治想了想,又问:“你让我看这个,也就是说,想要采纳这两条建议?”</p>

别看这两条建议说来轻巧,实际上的改动一点都不小啊。</p>

然而他听到的,却是武媚娘并不曾犹豫的答案:“不错。”</p>

“我能猜到陛下在顾虑些什么,无外乎就是觉得,府兵制乃是高祖、太宗朝时候就已定下的规矩,大唐能有今日的盛况也与其息息相关,若是贸然做出改变,难保不会酿成祸端。”</p>

“不只是如此。”李治摇头,“府兵制下一来有兵力轮换,不会让士卒出现只知将领不知朝廷的情况,二来平日为民战时为兵,对财政的负担也小,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改变的必要。”</p>

武媚娘微不可见地扯了扯唇角。</p>

这话若是冠冕堂皇地说,自然是没有错的,但问题早在十年前就浮现了,又怎会是李治说得轻巧。</p>

现如今的大唐府兵,可未必能如李治所想的那样只知朝廷不知将领,谁更能带他们打胜仗,让他们免于连续一两年的满场戍边,他们再清楚不过。</p>

还有说到那朝廷的财政支出,武媚娘便忍不住想到了祚荣的那份答卷。</p>

“藏富于民”和府兵制之下诸多兵户的财力崩塌,显然是背道而驰的东西。</p>

但今时今日,她又何必将这些东西全部掰开来解释个清楚,甚至还有可能得到李治的反驳。</p>

只要能够达成自己前来的目的就好了。</p>

“所以我也没想将其推行于天下,而是考虑边境的问题。”她指了指郭元振在答卷中所说的话,“正如此子所写,疆域扩张后动辄上百天的兵役,既不能让府兵因为攻掠新地而得到足够的嘉奖,又必须自己承担巨额开支,这些府兵是人而不是木头,经年累月下来,谁愿意为国而战?”</p>

“陛下说不希望这些府兵只知将领不知朝廷,可别忘了,他们的对手却是全民皆兵的游牧族群,在首领的带头之下更有一番勇武。”</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