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除却对并州官员和与会之人的赏赐,也给城中年过八十的年长妇女授予了郡君名位。</p>
李清月望着面前随后展开的阅兵演武典礼,又回头朝着母亲脸上看去,便见她此刻的喜悦和风光,令她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慑人的光芒。</p>
时正开春,天光大明。</p>
哪怕此刻她们所在的地方只是并州而非长安或者洛阳,当帝后并肩审阅着一列列戍卫兵卒的时候,绝不会有人觉得皇后的风采被身边那人压过。</p>
这场并州省亲对于武媚娘来说的意义也远不止如此。</p>
武元庆武元爽等人的相继过世,让朝野之间总有些不太妙的流言,说的是皇后今日能够不念旧情,明日也能心狠手辣地对付别人。</p>
可当并州百姓得到了这份因皇后而来的恩惠后,李清月相信,这流言会被另外一种声音冲淡的。</p>
谁说皇后不念旧情?</p>
她只是有恩有怨,都报个分明而已!</p>
这场轰轰烈烈的省亲一直持续到了四月,才摆驾前往洛阳。</p>
之所以是往洛阳而非是长安,是因洛阳地界上陆续发生了几件事。</p>
一件便是身在洛阳翻译佛经的玄奘法师,向李治提出了一件倡议,意在规范僧侣的考核,对其人品以及佛学本领例行盘查,以防出现当年洛州水陆法会之时一堆人不懂装懂的情况。</p>
另一件则是因孙思邈抵达洛阳,《新修本草》和《千金翼方》几乎是前后脚的时间编纂完成,堪称是大唐医学上的一大进步。</p>
再便是因东都重立,长安的部分居民陆续迁移到了洛阳,让这座东都愈发有了人气。</p>
被提拔到洛州长史位置上的贾敦实完全没有辜负武媚娘和李清月对他的举荐,比之当年他兄长在洛州治政时候的政绩有过之而无不及,将这些迁居到来的百姓都给妥善地安顿了下来。</p>
李治欣喜地下达了几条诏令。</p>
自岐州法门寺,奉迎释迦佛指骨进洛阳大内供养,作为对玄奘法师知情识趣的回馈。</p>
准允洛阳陆续完善的医疗院正式得名东都尚药局,由孙思邈出任其中的太医令。</p>
而后,在洛阳贾敦颐的那座纪念碑旁再为贾敦实修建一座功勋碑,二者并称,号为棠棣碑,希望他继续在洛州长史任上发光发热。</p>
但大概就连李治都没想到,这个东都尚药局迎来的第一位重量级病人,居然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p>
显庆五年的十月,已是秋冬之交。</p>
李清月疾步踏入这东都尚药局的时候,身上就多披了一件大氅。</p>
或许是因为她自小习武,明明今年才只有七岁,却已在身量上看起来和十岁孩童相差无几,更因为她眉眼间比之寻常孩子成熟,在她穿行于尚药局之间的时候,沿路所见的医官纷纷避让开了路径,为她指明了孙思邈的所在。</p>
这位长者因近来又招到了不少医道上的人才,当李清月看向他的时候,正见他很有几分红光满面。</p>
坐在他对面那人,李清月一时半刻间记不清名字,只记得对方是进士出身,乃是李治的官员,却对于医学之道很感兴趣。</p>
以至于他原本应该是要协助孙思邈建立洛阳悲田坊的,却转而向他求学,现在则开始往药膳食补的方向发展,好像八匹马也拉不回来。就差没直接跟李治说,他打算先辞官学习两年。</p>
现在就正在和孙思邈攀谈着一门新的药膳搭配。</p>
若是换了寻常时候,李清月或许还有时间听听他们的新发明,现在却不行。</p>
出大事了!</p>
她冲到了孙思邈的面前,“快,劳烦先生随我一并入宫。”</p>
见她行动迅疾,孙思邈当即捞起了另一边的医箱,跟上了她的脚步。</p>
走出了门方才问道:“发生了何事?”</p>
李清月连忙将人拽上,顺便答道:“我阿耶头风病犯了!”</p>
</p>
</p>
第73章 </p>
头风犯了?</p>
孙思邈顿时心中一紧。</p>
他自被李清月请到洛阳到如今已有两年有余, 这期间没少为皇室看诊。</p>
虽说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彼时即将生育的皇后,但他也是给李治看过病的。</p>
不仅是李治,他早年间还曾经给太宗皇帝看过病, 故而清楚地知道,这种相似的风疾已经在李唐皇室之间传了三代。</p>
若按此前的问诊病案来看,李治的风疾还发作得尤其之早, 症状也最是难缠。</p>
显庆三年的时候,这病还稍稍发作过一次。</p>
但彼时的情况还算好。</p>
加上这两年间, 或许是没长时间住在低洼之处,又人逢喜事、心气舒畅, 在李治此番回到洛阳后, 孙思邈还为他诊治过一次,便发觉他的情况大有好转。</p>
可一想到这等风疾病症,在他所经手的病患中就没有被彻底疗愈的, 孙思邈就始终不敢有所懈怠。</p>
现在风疾忽然发作,以安定公主的表现看, 只怕情况很危急。</p>
孙思邈随同李清月步出了东都尚药局,就跳上了前往洛阳宫的马车。</p>
赶车的阿史那卓云见两人坐稳, 直接快速驾车赶路。</p>
东都尚药局为了便于诊治洛阳民众、收容病患,专门设置在了洛阳城郊,倒是让孙思邈入宫多了些麻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