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武周]问鼎 > 第72节

第72节

摆在边上的书还有一本,是《永徽律疏》,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唐律疏议》。</p>

她原本以为武媚娘在看的是尚书、春秋之类的书,可又转而想到,这些书以她在唐宫之中十数年的经历,或许早就已经在闲暇时间都翻阅过了,也说不准,在她早年间跟随父亲辗转各州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p>

对她现在这个位置来说,最合适去看的,好像还真是法律。</p>

哪怕是君王,也要善于将律法当做自己的武器,更何况是母亲这位皇后。</p>

“很奇怪吗?”武媚娘将一旁的书签取来插在了书中,以防因为和女儿的对话找不见方才的位置,这才答道:“长孙无忌此人于我从未有好脸色,我也瞧不起他权臣不像权臣,亲戚不像亲戚,但也不得不承认,在主持修编永徽律这件事上,他办事办得还算漂亮。”</p>

“永徽律传承自贞观律,又因方今时情做出了些修改,是合乎典范的。以我近来逐条查阅,他也并未在其中包藏私心,留下什么有利于他却不利于旁人的东西。”</p>

这一点上,还是要客观评价的。总不能因为他节制了陛下的权利,又因武媚娘上位、关陇势力遭到打压后长孙无忌无能迁怒,就真将此人完全当做个祸害。</p>

她随即便听女儿仰头答道,“我不是在奇怪这个,阿娘之前就说了,我在学习的时候您也要学,不就应验在这里嘛。我只是在想,以阿娘的本事,您都已看起这个了,若能参与到贡举之中,说不定还能拿个进士榜首呢。”</p>

武媚娘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就你嘴甜是吧。考榜首哪里是这么容易的事情。还有,为什么是进士科?”</p>

都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代贡举之中,常见的贡举科目便是秀才、明经、明法、明算、明字和进士科这六项,其中最为常见作为官员起步点的,还是明经和进士两科。</p>

但这二者的含金量却大大不同。若能录进士科,起步的高度就比明经高出了不少。</p>

李清月含糊回道:“我就是觉得阿娘能行。”</p>

她总不能说,自己是因为那块洛水石碑的缘故,这两日里除了看笑话外,还见到了不少人。</p>

出自清河崔氏的崔元综崔知温两人姑且不论,她还见到了出身闻喜裴氏的裴炎。</p>

若论起这位的名头,可要比前面两位响亮得多。只因在历史上,他先协助破获了李贤藏匿兵甲谋反一事,又将李显意图让权于岳父的事情汇报给了母亲,导致了李显被废。</p>

可在母亲试图走上最后一步的时候,也同样是他极力反驳,希望母亲将权力还给李旦,最终以谋反之名被诛杀。</p>

往后的政局风云姑且不论,这位裴氏子弟现在还是在弘文馆中进学的学子,正打算借着陛下对关东世家露出亲近态度的时候去考科举呢。</p>

那以李清月看来,裴炎能行的话,阿娘也应该行嘛。</p>

或许明经系的三礼三传三史还得有记忆的本事,以母亲平日里的情况来看,未必能有这等准备的时间,不太能应付得过去那些口试大义题目,但进士科考的是时务策论,听起来就很符合她的能力。</p>

毕竟,能在李治和关陇势力的斗法中见缝插针上位,本就代表一种洞察时局的本事了。</p>

“你啊,”武媚娘摇了摇头,“科举能做进士榜首的,除却学问、见识过人之外,家世也同样重要啊。”</p>

做皇后都要家世,做官员若要升迁顺利,又怎么可能不要家世背景呢。</p>

她摸了摸女儿的脑袋,对她这个理想化的赞美是收下了,但实际一点的情况还是该说的。</p>

她还真是认真分析道:“永徽二年的状元颜康成乃是颜子第三十八世孙,他父亲也曾经做过陛下的通事舍人。永徽四年,走进士科及第之人仅有三人,其中年纪最小的那位王景之出自太原王氏。永徽五年、永徽六年各有一人以弱冠及第,前者出自太原王氏,后者出自闻喜裴氏。至于显庆元年那位十八岁便中进士的苏环,乃是雍州武功苏氏之人。”</p>

“你看,能中进士之人未必显贵,但能被点为进士头名的,却一定有其特殊之处。”</p>

所以就算她真为男子,也绝没有机会进士登科榜首。</p>

这就是方今的规矩。</p>

李清月也这才后知后觉地想到,唐初的科举虽然还没让主考官在其中影响力过大,也还没有那等考前行卷的规则,却是并没有糊名制度的。</p>

所以当科举试卷上交后,阅卷官必定能够看到,这答卷之人到底是何身份。</p>

世家傲慢垄断之处,正在于此了。</p>

而糊名制度的发起之人正是……</p>

她将目光投向了母亲,“那若是阿娘能主持此事,要如何才能让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得到这个进士榜首名号呢?”</p>

武媚娘愣了一愣,没想到会从女儿口中问出这样的问题。</p>

就算她真能凭借着皇后身份向陛下举荐什么官员,也绝不会是在科举之中插手。</p>

可当女儿问出这话的时候,也不知为何,她下意识的反应并不是说此问不合常理,而是真在思考,若她为主考官的话,应当如何做,才不会出现上面这样的进士科录取结果呢?</p>

毕竟,她从不是一个甘于现状之人。</p>

“若我有朝一日掌此权柄……”</p>

</p>

</p>

第47章 </p>

这实在是一个很大胆的假设。</p>

大胆到, 但凡听到这句话的对象换一个人,她这位皇后都要被状告一句大逆不道。</p>

可一旦这个假设开了头,很多早已积压在心中的想法就陆续冒了出来。</p>

正因为她并非世家子弟出身, 甚至亲眼见过长安洛阳之外的各州是何种风貌,才让她知道,在科举这项看似公正的选拔之中, 出身寒门之人与世家门阀子弟到底有多大的差距。</p>

哪怕面前只是个孩子,但因她聪慧好学, 武媚娘的每一个字都说得很慎重。</p>

或许还因为,这本就是她心中的思考。</p>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合计两千多人的名额中, 能给低级官员甚至百姓的, 充其量不过四五百个,还大多位处京兆之地。拿到名额的,一般出于姻亲缘故有门路可走。此外, 乡贡上考士人每州至多三人,也多有人剑走偏锋, 改换籍贯投牒。”</p>

“所以必须从严限制州郡辗转、掠人名额之事,否则贡举未开, 已有有识之人被断上进门路了。”</p>

李清月听得出来,当阿娘用有些犹豫的语调说出这番话后,她像是忽然推开了其中的一道门,也让后面那些一边思考一边缓缓说出的话变得顺利了起来。</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