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振兴大明 > 第一百六十四章公安所

第一百六十四章公安所

“秉公执法,效忠陛下——”

中央警官学院操场,千余警校生穿着体面的藏青色羊毛大衣,排成纵队,各个面色潮红。

高台上,皇帝与一众教官们检阅着这群警官们。

这时候建立不过一年的警官学院,是大明的司法摇篮,培养的是大明的警察系统。

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们,朱敦汉露出欣慰的笑容。

偌大的大明,法律上没有多大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执行上。

说白了,在封建社会,所有的法律都显得相较公平,但执行起来却是个问号。

尤其是亲民的衙役们,作为暴力机关,他们贪婪而又腐朽,是衙门的触手。

廉洁化、正规化、扩大化,则是朱老敦汉的要求。

坐在马车上,顺天府尹述说着成果:“顺天府二十五个县,每个县设立公安所,约三十几人,重要关卡、乡镇则设立公安站,这一千人能轻易地安排!”

“只是,陛下,为何不用那些衙役?”

朱敦汉闻言,轻蔑一笑:“衙役?敛财最为厉害,断案、破案,屈打成招吗?根本就不可能!”

大明如今的衙役分两种,一种是县衙所属,一边是给知县做事,一边受地方财部所支配,兼理征收地方的赋税。

一开始这样设计就是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地,顺便给衙役增加些补贴。

但这群人狗改不了吃屎,依旧还是老样子,横征暴敛,上下欺瞒,捞了不少的好处。

另一种,则是通判所属的推官系统了,一开始从衙役引进一些干吏,专门负责审案、查案、羁押等事。

但就算如此,吃完原告吃被告,在伤疤上撒盐比比皆是。

朱敦汉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

这种风气一旦引入公安警察系统,立马就会败坏这个组织。

所以,他宁愿花费大量时间,招募一些粗通文墨的年轻人进行培训,而非衙役。

每个县三十来人够用?

实际上,确实够用。

因为大明地方基层实行自治,鸡毛蒜皮矛盾由村长处理,大一点的由乡三老,真正由衙门处理,则是刑事案件和县城大事。

所以,三十人的公安所,其实就是刑事组,负责处理那些重大的案件,如人命、人口失踪等。

至于原来的通判衙门,这负责除了刑事案件以外的民事案。

最后,再一点点掏空、剥离。

这是朱敦汉一贯以来的风格:另起炉灶,逐步侵权,然后代替。

比如,新军的规模不断扩大,京营的渐渐被掏空了;要塞区设立,地方的巡防营就逐步被替代。

“那还是由通判管理?”

“还是他吧!”朱敦汉想了想:“毕竟是科举出身,讲究吃相!”

实际上,这是为了不刺激那些地方官。

武夫还可以强压,文官则需要软硬兼施了。

台下,叶梦期抬头看了一眼皇帝后,就默默地忍受着寒风的侵袭。

虽然说里面加了羊毛,但风却能钻入领子的!

他耐着性子,终于等完了皇帝的演讲,这时候重点来了:

所有的警官都发了一把短枪。

相较于之前的短铳,如今的短枪更加的自然,方便,非常适合日常执勤。

更关键的是,这是后装线膛枪,具有金属子弹,填充极其方便。

每人还有适配的牛皮枪带。

叶梦期惊喜的发现枪把手上刻着他的名字:

隆武五年,叶梦期

紧接着,一群人就按照班来进行抽签,分配到顺天府各个县。

人都是向往繁荣的,最倾向的自然就是京畿五县,守着北京城,还怕没政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