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和韭菜,他们村也在九月左右种,十月下旬还能种的有乌塌菜、冬萝卜、冬菠菜几种抗寒蔬,但也不一定都能种活,种活了大概早春收获。
叶榆还问了几种调料的种法。
辣椒和姜种植多半都在春季,辣椒比姜早一些;葱蒜春夏都能种,而且不占地儿……至于一些不常见的调料,因村里不种植,并不知道种植方法,也没有种子。
叶榆问桂花嫂换了一些冬季能种的蔬菜种子,包括一些蔬菜。
用的当然是钱,毕竟她也没多少能换的愿意换的东西。
这个时代确实不允许投机倒把。
但既然允许人们以物换物,私下用钱票交换一些东西即使在城里也有,只要不大金额、固定时间有规律地交易,这种情况个例很难被抓,即便被抓也很好糊弄过去。
在乡下更如此。
叶榆对种子的物价没什么概念,加上刚才的土豆种子和大豆种子,装作从兜里实际上从空间掏出两张一元的,要不三张?
“哪用的上那么多,这些都不值几个价的。”桂花嫂把钱都推了回来。
“桂花嫂你就收下吧。”
钱可以买食物,但在这个时代未必,叶榆对钱真没有对食物那么执着,又推了过去,她的手劲桂花嫂根本比不上。
再说,来桂花嫂家里不止因种地问题,还有其它。
单说这草鞋,叶榆也不会编,桂花嫂把这手艺叫“打草鞋”。
她的手艺非常细致,每个草鞋都有三对耳朵,系绳用的是葛麻,打出的草鞋不仅柔软防滑,还坚实耐穿。
叶榆当下换了一双,草鞋除了下雪的寒冬,春夏秋冬都可以穿,这草鞋新添的一对耳利于国定,秋天用玉米壳瓤简单包脚便也能下地,冬天怕冷的话可再加双旧袜子,活干多了也不觉得冷,脚心有时还会出汗。
只换一双是她正在长身体,又预订尺码大一些的三双。
这样一双草鞋,过去市场没限制时竟然只能卖五分钱,现在想卖挣点外快都找不到路子,时下的劳动力可真不值钱。
除了草鞋外,草绳、草垫、草篮、扫帚等草制品也是必不可少,草席等夏天再订,以免霉坏。
北方的山里种竹子不像南方多,但也有耐寒较强的毛竹和青竹。
竹子和茅草一样是好东西,背篓、竹箩、鸡篓、竹筛、蓑衣、斗笠等都是好东西,叶榆都订了双份或三份。
只是除了一个半新的大背篓和一个新斗笠外,其它都需要点时间。
桂花嫂因家里多了一些进账,脸上露出一抹笑容,尽是感激。
“反过来了,我谢谢嫂子你才对。”
此外,叶榆还需要一些木制品,桂花嫂不会木工活,但认识村里的老木匠。
也正好距离桂花嫂子家不远,十几分钟的下坡路便到了。
老木匠其实也没多老,还没到五十岁,只是因年轻时吃了不少苦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了好多,他不姓王姓张,村里人也叫他张木匠,带有一点尊称意味在里头。
对于底层劳动人民来说,任何时代有手艺的人都会很吃香。
木匠也是如此。
即便现在不能够光明正大卖手艺,张木匠也靠着这手艺时不时和队里交换一些东西,偶尔再上手修一下木制农具,木犁织布机牛套蒋子耲耙等,也能过得不错。
他一外姓人能在王家沟娶亲成家立业也是因为这木工手艺。
桂花嫂领着叶榆来到张家时,并不靠下地挣公分平日里都呆在老弱病残第四组的张木匠已经下工回来。
张木匠性子很直,也不跟人寒暄,问了来意直接问要求。
也多亏叶榆早想好了,衣柜、箱子需要,桌子凳子也得有,浴桶来一个,木盆碗柜木桶需要再添一些,还有房间里的置物架,行礼不可能一直放地上。
“什么样的置物架?”张木匠问。
叶榆简单描述了一下,她的要求并不难,款式也很简单,只是需多叠几层好放东西,张木匠一下子便领悟了。
见叶榆只顾着念东西似乎真的不缺钱,桂花嫂和张木匠还补充了一些叶榆没有想到的东西。
诸如甑子、风箱、锅盖、棒槌之类,零零碎碎加起来不少。
谈好之后,叶榆付了5元块钱定金,距离全款也差不了几块。
这个时代的钱比她想象的还要值钱,尤其是在除了上工缺少经济来源的农村。
张木匠再次向叶榆展示了下他的手艺,木头多是用的野生樟木或杉木,红木也有,尤其是衣柜和箱子,简单大气的款式,但又做了一些精致的细节处理。
叶榆甚至觉得,十年后自己也不是不可以把它们放入空间里一起带走,前提条件是届时空间足够大的话。
她毫不吝啬对老木匠手艺的夸赞。
老木匠嘴上谦虚说着“比不过你们城里的木工,不过糊口饭吃”,但眼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