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在年代文中咸鱼 > 分卷阅读40

分卷阅读40

也有几分惊讶,但看她和桂花寡嫂耙得比男人都要好,也没说什么,还挺骄傲自家有个能干活的女知青亲戚,对她笑着点了点头。

地里很快又忙活起来。

种小麦除了整地外,还有耩麦、砘土、施肥等一道道同样不简单的程序,村民的工作也不止沤肥和种小麦,趁着寒冬还没来临,还有许许多多的大事小事要忙。

第21章 虎口夺食(一更)

在双抢那几个月甚至没有午休, 只要不是下暴雨,每天都从太阳升起忙到太阳落下,中午就在地坎边儿上随便塞点东西, 吃完又继续干活。

知青们也算比较幸运,错过今年最忙双枪,能有一个适应时间,现在并不是特别忙,每个人中午都有一段不长不短的午休时间。

午休下工也靠哨声提醒, 通常这也是村会计最忙的时候, 他忙着给每个小组每位组员记录上午的工分。

除非碰见生病等极个别特殊情况, 村民们挣得工分和平日里差距不大, 即便有变化往往也是循序渐进。

新来的四个知青,一切未知,也引得村民们好奇, 再加上国人骨子里爱凑热闹, 留下来围观人的竟达到惊人的三分之一。

最先轮到的是花菲菲。

村会计在一和二间犹豫了好一会儿, 最后本着公平公正的选择写了个1工分,惹得围观的人又是一阵笑声,或只是单纯被逗乐, 或带有恶意的嘲讽。

有人说, 城里人还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 若是允许他家10岁小子下地干活,半天绝对不止1分,这句话得到很多人的附和。

花菲菲也没空回应他人的嘲笑,她现在非常累, 手火辣辣的疼,这么辛苦一上午竟然只有1工分, 未来的日子这可怎么过?

谢景和徐飞俩难兄难弟差不多,最差的是技术,干到一半,体力耗尽,脚仿佛有千斤重一样提不起来。

一上午忙下来,浑身脏兮兮,脚上起泡,却也才两到三个工分,而他们同组的人基本上都是五个满工分。

村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知青的到来,也有人排斥异己或讨厌城里人,乃至于单纯的仇富心理,这些人趁机跳出来拱火:“知青也没什么了不起。”

“下个地都搞成这样,这些小伙子白长这么大的个了。”

“知识青年读书多有什么用?又不会种地,你忘了59年的指导员吧?纯属瞎闹,他们下乡是来捣乱还是吃白饭的?”

这话不换位思考听起来还有点道理,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对啊,不是说知青是来建设农村的吗?地都犁不好能建设出个什么来?不会光吃饭不干事吧?

大队长喝止:“一个个都瞎说什么?你们会种地那是因为你们从小就在地里打滚,知青同志也需要学习时间,学习建设,学习建设,先学习再建设。”

再说,知青也不是全部表现得都差,这不还有一个独苗苗嘛!

毫无疑问,叶榆上午得到的工分是满分5分,她和桂花嫂合作犁的地,即便是几十年下地的老农民也很难鸡蛋里挑骨头。

两人的配合不仅速度快,而且犁的细,地里的大坷垃完全没有,小坷垃也很少,比同工的男村民都犁的更漂亮。

不会有人说只是桂花嫂的功劳,明眼人都能看出,有了叶榆,桂花嫂的面色都好看了许多,是真有帮上忙。

“女娃娃就是细致一点。”

“不愧是咱们村里飞出的凤凰。”

“什么凤凰?现在不讲究这个,还有,人家是从小城里长大的,和你有什么关系,这说明城里娃娃也有能干活的。”

叶榆为知青们拉回不少口碑,又因与王家沟的亲缘关系,在知青与村民间搭建一架隐形的桥梁。

不要小瞧这一架桥梁。

在王家沟可能还不显,但对比平泉公社其他大队,乃至于其他公社,知青和村民间很少有这么平静的,矛盾纠纷还更多。

说实话,知青未必有错。

城里人下地干农活本来就需要一段适应时间,知青们现在才多大,十几岁的青年人,无法正确估量苦难很正常,因苦难过重被打击哭泣甚至排斥也都很正常,毕竟现在的农活强度可不是几十年后农家乐能比的。

知青没错,村民也未必有错,知青的确有占用他们宝贵的粮食与土地,了解到知青的真实平均水平后,会可惜地里的粮食,现在并不是人人能吃饱的时代。

双方都无错,真要说谁错的话,错的肯定是那些看不起农村一心瞎搞的知青,和借地里背景优势欺负背景离乡少年们的刁民,错的不是身份,而是恶人行为。

这些害群之马不断激化矛盾,让双方对彼此的印象越来越差,墙头压不了地头蛇,何况是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也导致这一辈的年轻人未来的路越发艰辛。

此乃后话。

午休哨声过后,除了一个轮值把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