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接着问道,“如果李嗣源亲自下场反对,你如何应对?”
苏铭自信一笑,仿佛智珠在握,“如果李嗣源下场,那就更好办了。”
“岐王献上龙泉宝盒,于国有功,我给岐王升官,顺势将他留在朝堂,符合规则,符合礼法,有功必赏,有过当罚,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如果李嗣源阻止,那他便是坏了规矩,坏了他一心维持的朝廷,如果朝廷失去了威严,他就算在朝堂掌握再多官员也是无用,失了道义,他便弹压不住各地的节度使。”
“届时,各地互相征伐,他作为大将军,第一个要受罚。”
“其次,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他李嗣源都在朝堂任职,凭什么立了大功,资历更胜于他的岐王不能待在朝堂,这是什么道理?”
“堵塞言路,排挤官员,越权行事,这哪一样传出去都会给其他人口舌,你猜猜,要是有藩镇起兵,如果以此为由,要清君侧,他会是什么下场?”
“不到万不得已,李嗣源绝不会离开朝堂,他堵的了朝堂官员的嘴,堵不了天下百姓的悠悠之口,你难道还没发现,李嗣源是一个非常爱惜羽毛之人。”
“他要么冒着自己的名声被毁,风评被坏的风险阻止你入朝,要么就什么都不做,放你入朝。”
寥寥几语,将李嗣源进退两难的情形分析出来。
女帝仔细打量着他,眼中浮现出古怪之色,这家伙这么多坏心眼,怎么她以前没发现?
不过,她仔细思考了片刻,发现苏铭所言确实有几分道理,遍观李嗣源这一年来的动作,不难看出他心中的顾忌,先不论他私底下是什么样的人。
就说在李存勖身死之后他做了什么,李存勖一死,大唐明面无主,他先是投靠了袁天罡,弄死了李克用,有了袁天罡背书,他才敢站出来收拾残局,进入洛阳稳定朝局。
这时候,他仅仅只维持了局面,尚未大肆牵连,剪除异己,不是他不敢,而是他没有机会,因为这个时候李星云出现了。
只能说,袁天罡和苏铭选的时间太巧妙,正好卡在这个时间点上,李克用刚死没多久,苏铭就离开玄武山,前往洛阳。
因为不清楚袁天罡的意图,李嗣源也不敢贸然行动,等袁天罡到来,他明白他们的意图之后,这个时候再清除异己已经晚了。
天子入洛阳,若是他这个时候进行大动作,岂不是明摆着落人口实,授人话柄,故而,李嗣源只能尽量在朝堂上掺沙子,收买大臣,紧急调遣心腹前往各处要地。
做完这些,苏铭就登基称帝了。
天子继位,李嗣源只能将权利放还给朝臣,不能像之前那样随心所欲。
而他之所以爱惜羽毛,保持一个好名声,就是为了留在朝堂中枢,掌握更大的权力。
中枢再虚弱,也是朝廷中枢,是中原的政治中心,远不是晋国一个土皇帝能比的,要是李嗣源因为这件事,被苏铭找到突破口,逼他回晋国封地,估计苏铭做梦都要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