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历史学名词解释 > 第41章 五代十国与北宋初期

第41章 五代十国与北宋初期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这既是唐末以来藩镇分裂格局的延续,又是再次走向统一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十国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南方经济的发展,像圩田等农田形式十分有利于农业发展。五代之中,后周的改革更是为北宋的建立与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燕云十六州

五代时期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等地总称,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后唐时期,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获取契丹的出兵援助,大败后唐军,随后建立后晋。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得北方地区自后晋乃至宋代都受到战略威胁,给契丹、女真以及蒙古等少数民族军队进攻中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圩田

中国古代一种农田类型。春秋时人们已利用堤防治洼地,而圩田多是在低洼沼泽地或者湖泊、河道旁边的滩地将地围起来,开辟而成的农田,也称“围田”。围内开沟渠,设涵闸,有排有灌,圩堤多封闭式,亦有其两端适应地势的非封闭式。唐代江南地区的圩田情况十分普遍,唐朝末年出现了类似河网化的圩田系统。圩田的推行,使得农业得到很大的保证,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后周改革

后周时期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当政期间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郭威的改革主要是严惩贪官污吏,改营田户为国家编户以增加税收,裁减捐杂税。柴荣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政治上,整顿吏治,整顿科举,再开制科以搜罗人才,修订《大周刑统》;军事上,严肃军纪,整编禁军,提高军队战斗力;经济上,均定田租,处理逃户农田,打击寺院经济势力,兴修水利,整顿漕渠等。通过这些改革,后周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政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政治上,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削弱宰相权力;地方设立监司,监察地方;同时实行差遣制度以稳定宋初的社会。军事上,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设置禁军三衙,实行更法,避免五代时期武将权势过大的局面但是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法律上,颁布《宋刑统》,稳定社会秩序。文化教育上,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推行封弥、誊录法,同时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加强中央对取士的控制。

陈桥兵变

五代末期,赵国胤发动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时年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奉命北上抵御北汉和契丹,部队到达陈桥驿的时候,将士发生兵变,部下将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又称“黄袍加身”。赵匡胤因此率军回城,夺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北宋建立。

二府三司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