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历史学名词解释 > 第15章 百家争鸣

第15章 百家争鸣

阴阳家

盛行于战国末年到西汉初年的学术派别。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邹衍。阴阳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道家“阴阳说”和“五行说”。“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不断循环变化”的理论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构建起自身的系统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先秦时期,人们将阴阳看作是万物的起源,是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同时,世间万物可以根据特征,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和现实相对应,王朝都属于五行中的一德,为政举措要符合五德的特征。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的结晶,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大影响。

纵横家

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展开各种外交活动,以争取到盟友,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士人奔走诸侯国之间,采取各种外交策略,以谋求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他们被称作纵横家。纵横家主要有合纵和连横两派,前者的主要代表有公孙衍等,后者的主要代表有张仪等。纵横家崇尚权谋策略和辩论技巧在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是研究纵横家的主要资料。

四书五经

儒家学派研究和学习的主要经典。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最初只有《论语》和《中庸》,后来朱熹撰有《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后来被宙定为官书,四书开始流传。五经有《诗》《书》《礼》《易》《春秋》五部作品,自孔子以后广为流传。元明清时期,以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称《诗》《诗三百》等。该书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中风是当时各国的民间诗谣,共有十五国风;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包括周颂鲁颂、商颂。《诗经》内容非常丰富,反映了劳动、爱情、战争、徭役、压迫、反抗、风俗、婚姻等内容,体现了西周到春秋的社会生活。至汉武帝时,儒家学派将《诗经》视作经典,《诗经》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教材。

《周易》

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旧传为孔子所作,实际上应是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该书由《易经》和《易传》组成,其《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传》则是解释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周易》以八卦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周详悉备地探讨事物的运动变化。它既是概括总结自然和社会普遍规律的哲学著作,又是包涵了古代生产、生活、社会等经验的百科全书。《十三经注疏》中收录有王弼注、韩康伯注、孔颖达正义等。

《周礼》

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又称《周官》。世传周公旦所著,实际成书年代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到西汉之间。西汉中期,刘向和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文献时发现该书,并加以著录。《周礼》以六官体制,分类叙述西周时期的典章制度,是一部通过官制来阐释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周礼《仪礼礼记》三书合称“三礼”,经学大师郑玄给《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该书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周礼》对中国古代礼制的影响非常深远。

《论语》

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春秋末年,孔子曾经创办私学,聚徒讲学,后来孔子死后,弟子和再传弟子世代传授孔子的言论,并记录成《论语》一书。《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以语录和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两千年来,给《论语》作注释的书籍不胜枚举,流传至今且影响较大的有郑玄《论语注》和何晏《论语集解》等。

《楚辞》

中国现存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汇编成集,共计十六篇,定名《楚辞》。后来王逸增入已作《九思》,成十七篇。主要代表作有《离騒》天问》等。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弃放想象奇特。《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和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西河学派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一支。魏文侯时期,在命令吴起夺取西河地区后,为了对西河地区进行文化渗透,拜子夏为师,在西河讲学授徒。子夏来到魏国后,在西河传播儒家经典,创立西河学派。西河学派使得当时的魏国成为战国初年的学术中心。西河学派中有不少人成为魏国的治世良臣,在弘扬和发展儒家思想以及前期法家思想的成长上起了很大作用。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创立的高等学府。“稷”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而取名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经过齐威王时的发展,至齐宣王时达到鼎盛,齐国灭亡后走向衰亡。学宫的教师称作稷下先生,弟子称作稷下学士。道家、儒家、法家等诸子学派汇聚于此,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如尹文、慎到、环渊、邹衍、孟轲、荀况等,都先后游学于此。他们针对各种社会问题展开谈论和研究,对百家争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内圣外王

先秦时期道家和儒家的重要命题。战国时期庄子提出的概念,指内有圣人之德而外施王者之政的理想人格。庄子提出,理想人格应既具有圣人之德,同时兼施王政,使得社会得到治理。后来宋儒汲取内圣外王之说,并且以此标榜。内圣外王的学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哲学、文化等都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伦理和政治高度结合的重要原因。

华夷之辨

先秦时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统观念。四夷是中国古代社会对华夏族周围少数民族的统称。春秋时期以来,周王室衰微,面临四夷交侵的局面,由此诞生“华夷之辨”。华夷之辨主张区别少数民族和夷狄,采取不同的原则处理华夏诸国的内部关系以及华夷之间的外部关系。最初华夷之辨侧重于血缘上的亲疏,后来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和落后。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

《甘石星经》

中国古代天文星占著作。大致成书于战国时期。由石申所著《天文》和甘德所著《星占》合并而成,取名《甘石星经》。该书精密记录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位置,用来观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相当准确。原著已经散佚,只能在同期的相关史籍中零碎抄录。《甘石星经》标志着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高度,在我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山海经》

中国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山海经》大致成书于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有所增补。《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有《山经》5卷和《海经》13卷。《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学著作,保存了中国古代山川地理、风俗情况、神话传说等记录。对于《山海经》的价值,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

《日书》

古人开展婚嫁、生子、丧葬、农作、出行等各项活动时选择时日吉凶宜忌的数术之书。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日书》,内容存在很大不同,总体来说有以下特征:一般系于某月某日之下,以时序事;记录大量有关天象的知识;内容以日常社会生活为主。1975年,湖北省睡虎地秦简中发现有《日书》甲、乙种,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日书》对于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修正传统史书的历法错误。

《黄帝内经》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相传是黄帝所作,因此得名。后世公认此书成型于西汉,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而来。《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等,自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视作医之始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