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历史学名词解释 > 第2章 文化遗存

第2章 文化遗存

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甘肃省山丹四坝滩遗址而得名。1948年首次发现四坝文化陶器,1976年正式开展发掘工作。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根据碳-14测定,年代距今3900年到3400年左右。其主要特征有:陶器质地较粗,主要是夹砂陶,器形多样,以罐、壶为主;房址有半地穴式和平地起建式两种;大量使用铜器,冶铜业发达。四坝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青铜文化。

红山文化

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35年在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发现,1954年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红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吉林西北部也有所发现。经碳-14断代并校正,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是已进入锄耕阶段的定居农业文化,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代表农业工具为石耜,细石器也占相当比重。此外,有发达的玉器手工业,玉器用于装饰和祭礼。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有较多的联系,所在的年代大体相近,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

大汶口文化

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的鲁中、鲁南、胶东半岛和苏北地区。根据碳-14断代并经校正,该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4300~前2500年左右。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粟,家畜饲养业发达,有猪、牛、羊、狗等种类,陶器则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还有少量制作精巧的白陶。大汶口文化早期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末期,中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前承北辛文化,后发展为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

又称黑陶文化,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因此得名。龙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可以分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经济上以农业为主,畜牧业较发达,渔猎采集仍占一定地位,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获得初步发展。制陶业达到前所未有高度,以灰陶、黑陶为主,曾有黑陶文化之称。学术界一般认为龙山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之父系氏族社会

河姆渡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73年最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镇发掘,因此得名。遗址主要分布在浙江地区。根据碳-14测定,年代在公元前5000到前3300年左右,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产工具以骨器为主,木器技术突出,石器简单粗糙、量少而原始,陶器以黑陶最具代表性。在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和水稻的遗存,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稻。河姆渡文化突破了中国原有新石器文化的类型和分布界限,其发现扩大了人们认识原始社会物质文化的视野。

马家浜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9年发现于浙江马家浜,故名。马家浜文化距今6700到5700年左右,是在河姆渡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家浜文化的主要特征有:以农业经济为主,过着定居生活,主要种植籼稻,饲养猪、狗、牛等家畜,同时兼营狩猎和采集;陶器以手制为主,后期出现轮制陶;房屋为地面木架结构建筑。一般认为,马家浜文化承袭了河姆渡文化,后发展为崧泽文化。

良渚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1956年根据考古惯例定名。年代距今5300到4200年左右。该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以钱塘江为界,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良渚文化的主要特征有:有发达的稻作农业,有粳稻和籼稻两种;石器磨制精致;大型墓盛行随葬玉器;养蚕业和纺织业发达;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等。根据研究,良渚文化应是马家浜文化的继续和发展。学者一般认为良渚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正在向阶级社会演化。

石家河文化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古老文化。1955年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发现。主要分布在湖北、豫西南、湘北一带。石家河文化是在屈家岭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的晚期阶段至夏代统治的前期。石家河文化的主要特征有:经济上以稻作农业为主,同时家畜饲养业在稳定地发展;陶器上有大量刻划符号;玉器小巧精致。石家河文化是研究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以及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重要考古资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