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 67. 067(二更+5w营养液加更) 一百……

67. 067(二更+5w营养液加更) 一百……

崔烈忽然体会到了上一个被刘宏找茬的袁隗,当时到底是个什么感受。</p>他们上朝的时间确实挺早,但如今这八月的天气,冬季延长后被侵吞掉的热气,好像都在这夏日被尽数返还了回来,先前的朝会上奏,也已经让时间被拖到了日出之后,以至于他此时只觉得自己后背渗出了一层汗。</p>他又不敢当廷对着陛下说,这问题接着让袁氏解释就挺好的,没必要问他这个局外人。</p>但这种话,他肯定是不能说的。</p>这让他不得不疯狂转动起了脑筋。</p>他得自救……</p>最好还能将先前那个“放弃凉州”的说法造成的负面影响也给洗脱下去。</p>甚至于他的坏名声可不只是放弃凉州这一档子事。</p>刘宏觉得他对于崔烈是个必要时候的“选择”,但单从崔烈的视角看并不是这么回事。</p>因为他的司徒位置——</p>是买来的。</p>他这人吧,祖父是汉朝出了名的文学家,他自己也颇为争气,早年间就混到了冀州名士的位置上,先做了太守,又做了廷尉。</p>然后他便琢磨着,既然三公也标价出售了,岂不是也能买来过过瘾。</p>但是刘宏标价的一千万钱稍微有一点多,于是他又干了个骚操作。</p>他通过刘宏的傅母程夫人,走通关系后只花了五百万钱就当上了这个司徒,打了个对折。</p>刘宏满意地把一个有金字招牌的“冀州名士”,放在了原本袁隗坐着的地方,虽然有些遗憾少收了五百万钱,但总的现在别人是怎么看他的。</p>崔州平这人未你现在这个情况,“论者嫌其铜臭”,气得崔烈拔出拐杖就要揍儿子。</p>这件事也无疑给他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理阴影。</p>既然先是通过不太正当的途径得到了三公的官职,又说出了个不合适的论调,那他这时候的回答就很重要了。</p>成了,或许能够洗脱掉身上的骂名,不成,他差不多就可以准备准备赴死以全声名了。</p>崔烈深吸了一口气,自觉自己已经从刘宏的话中听出了几分倾向性道:“乐平侯,乔公祖之孙也。昔年周仲飨为豫州刺史时,乔公祖为梁国小县功曹,尚敢拦路请除羊昌,不顾大将军梁冀之势,押解羊昌入洛问罪,故可称刚直之士也,乐平侯有其祖遗风,慷慨激昂行事,实属寻常。”</p>崔烈借着持笏的动作,小心地抹了一把冷汗。</p>要不是刘宏居然怪责的是张懿“被”乔琰给绑票,而不是怪乔琰去挟持刺史,崔烈还是挺想说这孩子作风不对的。</p>但有刘宏这个无形中的暗示在——</p>还是说她有乔玄的遗</p>风算了。</p>

说起错,乔玄在大将军梁冀还能一手遮天的时候,居然敢将他所包庇的羊昌调查罪状,槛车入洛,简直是个铁血手腕且头铁的人物。</p>

那说起来乔琰也是这么个行事方式着实……着实不奇怪。</p>

他继续说道:“张子泰,清谈中庸之士也。于陈国相任上以道德教化为重,料来袁公所愿,也正是他以此等行事促成南匈奴安居并州。”</p>

刘宏没将袁绍和张懿往来的书信拿出来——以他对乔琰还存着几分打压意愿的情况下,他也不会将这种决定性的证据拿出法到这里的时候,又小心地朝着刘宏所在的方向看了一眼,发觉他并未对这两句话报以什么不满,稍松了一口气。</p>他便跟着总结道:“乐平侯为烈性跅弛之士,张子泰为行事井然之辈,二者一在秩序之外,一在秩序之中,必定相冲。今日之事,不过性情使然而已。”</p>“乐平侯所为在国在民,张子泰也无过错可言,既并州蝗灾已解,陛下实不必为此生怒。”</p>崔烈自觉自己这稍有些偏向于乔琰的话,应当和刘宏要听的相差无几。</p>他这话也明显两方都没得罪。</p>说来,刘宏的这种倾向很好解释。</p>凉州久久不克,在这蝗灾当头之时劳损人力,也没让天子改变将出征军士撤回的打算,更是决意不放弃凉州,可见自黄巾之乱后,陛下格外喜欢这等刚直进取之辈。</p>只因一旦天下有变,这样的人当即便可成为督军将领。</p>所以乐平侯是要保的。</p>但她此番做得太出格了些,甚至超过了乔玄所做之事的程度,陛下大约也还是得稍稍打压几分才是。</p>果然刘宏紧跟着便冷声问道:“以崔司徒所言,一州刺史不尽其职,可称为清谈德化,一方县侯不尊法纪,挟掠刺史,可称威振火耀?”</p>崔烈连忙回道:“臣并非此意,罚自是要罚的,只是乐平侯既有忧民之心,平乱之才,若真将其下廷狱,未免有损并州民心,张子泰只是无为,却非无德,若除职革办,恐伤士人倒向陛下之心。故而罚必慎重。”</p>他话音刚落就听到袁基跟着说道:“臣亦以为如此。”</p>得了袁基的支持,崔烈总算多了几分胆魄,也稍稍挺起了胸膛。</p>不过以旁观的太尉张延看出这话的重点不同。</p>崔烈的目的在于遵循着陛下的想法,将乔琰从这挟持刺史的罪名中捞出来,而袁基则是出于袁氏子弟的想法,将张懿给捞出来。</p>他默不作声地继续当个看客,也顺便打量了一番刘宏的神情,只觉得这位陛下在权术制衡之道上越发有了成熟老到的手段。</p>可他怎么想都觉得,这好像并非是个长久之道。</p>可惜这种事情不是他该说的,或许下一次出现什么天灾**的时候他就要成为个挡箭牌,被撸下马去。</p>现在的朝</p>堂平衡,也不是他应该插话的。()?()</p></p>

他只是听着刘宏在此时问道:“那以两位爱卿所见,朕应当如何处置这两人?”</p>?本作者千里江风提醒您最全的《[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尽在[],域名[(.)]???。?。??</p>()?()</p></p>

闻听刘宏此言,袁基当先回道:“乐平侯劫持太守之举不可令人效仿,然她年岁尚小,该当减免惩处。”()?()</p></p>

袁基刚开了口就发觉那崔烈朝着他投来了个感谢的眼神,显然是要多谢他当先来回答这个问题。()?()</p></p>

可这是袁基能选择先后回答顺序的吗?</p>归根到底,刘宏在问询崔烈的时候,其实也只是给他看一个态度而已。</p>张懿属于袁氏门生,现在犯下了过错,那么对乔琰的罪责给出开脱的说法,其实也是在维护袁氏的体面名声。</p>若让这朝堂之上的其他人。</p>即便他心中觉得此事算是袁绍惹出道:“以臣愚见,不若将乐平侯禁足三两年,给其指一礼法名师,令其自此后规范行事。乐平侯天资纵横,遇蝗灾之害也能力挽狂澜,实为大汉栋梁,谨慎教化便是。”</p>“至于张子泰——”</p>袁基心中忖度了一番后回道:“并州虎狼之地,以其文典之才不宜长居此处,不若将其撤职刺史,给一中原州郡太守位置继续磨砺。”</p>此前是袁氏将其托了一把,现在将其重新放回原本该去的位置,只怕也正合适陛下的心意。</p>在听得刘宏沉吟片刻回了个“可”字后,袁基意识到自己做对了。</p>这句话也只能从他们袁氏的口中说出来,才能确保这场县侯夺权太守的事情,不会引发更大的波澜。</p>但也更能让刘宏因张懿的无能所生出的愤怒,绝不会波及到他们袁氏身上。</p>而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安排也就好定得多了。</p>不过在这桩事里还有个麻烦事。</p>刘宏环顾一周,又问道:“并州方遭逢蝗灾之难,不可无刺史督查,以各位爱卿看来,何人堪配为并州刺史?”</p>既然要将张懿撤职,寻个平稳地方去做太守,更符合他本身的能力,那么谁来做这个接任之人呢?</p>如黄琬这般的人才不多见,资历和年岁足够的人也大多在其原本合适的位置上,贸然调任多有不妥。</p>但总还是要有人出来给刘宏一个答案的,总不能个个都安静站在这里。</p>崔烈想了想决定开口。</p>先前的问题令人失措,但这个关于并州刺史选什么人的问题,他却觉得还是相对好回答的。</p>而且这也未尝不是个让他洗脱名声的好机会。</p>他沉声答道:“臣有话想说。”</p>在刘宏准允之后他说道:“先时傅南容言,凉州不可弃,令臣听,凉州不可弃,并州亦不可弃,此为头等要务。”</p>虽然说这种明摆着是在给自己挽回脸面</p>的事情,必定也会遭的情况要好的。()?()</p></p>

崔烈一边给自己找足了心里安慰,一边说道:“如此,这接任的并州刺史必得有雄阔督战之心,勇据匈奴之愿。”()?()</p></p>

听听他这话说的,现在就有骨气多了!</p>?千里江风的作品《[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域名[(.)]????????</p>()?()</p></p>

崔烈对自己言辞堂堂的表现颇为满意,又说道:“也正如先前袁太仆所说,对乐平侯需得以德行名士教化,责令其改正言行,若是安排一名士前往,乐平区区小地而已,难免有些不妥,倒不若这并州刺史可兼任此事。”()?()</p></p>

“臣以为,所选的并州刺史该当兼具二者。”</p>然而让崔烈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下一刻便听到刘宏说道:“那便由爱卿去吧。”</p>“……?”崔烈缓缓地抬起了头。</p>他比先前被刘宏点名发表意见的时候还要茫然得多。</p>眼见他这等表现,刘宏语气淡淡地问道:“君非德行教化之才?”</p>崔烈也不能说自己不算。</p>他这最令人诟病的事情就是花钱买官,但偏偏买官这件事是由刘宏折腾出,刘宏这位帝王的决策失当。</p>以他那家学传承,加上他儿子崔钧刚举为孝廉的情况,他也同样不能否认这一点。</p>“君非誓抗匈奴之人?”刘宏又问道。</p>崔烈同样不能否认这个问题。</p>他恨不得拍自己一巴掌,怪自己为什么要说话说得这么快,现在好了,他先自己说了傅燮的话将他给骂醒了,这么一自己没这个胆子对上匈奴,便是个欺君之罪。</p>既然这两者都不能反驳,那也就是默认了,自然很符合他先前建议的条件。</p>照这么说的话。</p>但这个刺史的位置……</p>从司徒到刺史这是降级啊!</p>崔烈心中郁卒难当,可他又忍不住想到自己在抄起拐杖想要揍儿子一顿的时候,他那好儿子所说的话。</p>除却那句他并不知道会流传后世的“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名言之外,崔钧还说过,以前别人提到他崔烈都说的是他有三公之才,然而在他选择买官成为三公之后,天下人又不这么觉得了,正是所谓“天下失望”。</p>若是他先回去做了个并州刺史,在任上做出些贡献来,岂不是也能重新证明他确实是有这个本事?</p>崔烈心中飞速思量,最终成了他朝着刘宏拱手所回的一句“臣领命。”</p>只是当朝会散去的时候,崔烈还是不免在心中长叹——</p>他的五百万钱啊!</p>花了整整五百万钱,却在这三公的位置上才不过坐了不到半年就被撤职了下来,这都叫个什么事!</p>何况并州刺史,可着实是个不那么好做的职位。</p>他此后一不过,真的说得过那个胆敢关押刺史,霸占职权</p>,还得到过许子将“雏凤清声()?()”

评价的乔琰吗?</p>崔烈在心中生出了几分疑虑,又努力让自己将此事暂时忘记。</p>总归这些个麻烦都得等到抵达了并州再说。——</p>而比起崔烈的郁闷万分,刘宏就无疑要舒坦得多了。</p>在他看来,将崔烈指派到并州刺史的位置上,既是对乔琰的警告,也是对乔琰的放纵。</p>何为警告?</p>博陵崔氏,累世名门,崔烈更是冀州名士,如此一来,乔琰这等剑走偏锋之路可以针对此前声名不盛的张懿,却绝不能用同等办法对付崔烈。</p>加之崔烈领了个监管乐平侯的职责,在身份地位上也有了稳压住乔琰的意思,纵然没有到真让拜个师父的程度,约束其言行总是能做得到的。</p>何又为放纵?</p>崔烈此人与蔡邕相仿,可为名士不可为重臣,虽然前者是因为能力,后者是因为跟同僚之间的关系,但归根到底,崔烈不适合当司徒,也不适合当并州刺史!</p>那么就让他看看,他这位以请罪书和给自己取字来阐明心迹的孤臣,能做到哪一步吧!</p>但这种盘算,自不必跟谁言明。</p>在他听到张让小心问及为何要令崔烈去接任并州刺史位置,不明天子心意的时候,刘宏一边看着眼前令宫人假扮作外头街市样子的场面(*),一边回道:“三公值一千万钱,崔威考只交五百万钱,时间折半而已。?()_[(.)]????╬?╬?()?()”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