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温振的三子温同登基以来,发现事情有些不太一样。
官塾考试制度的确为莫国的人才选拔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温振无疑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结党营私。
按当时的规定,进入官塾的学子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起度过不下两年的长久时光,这就为一些善于拉关系,搞小圈子的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不过,这并不是重点,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步步高升,也不是所有关系要好的人都能进入朝廷。
而要命的是结束学业后,这些在两年中立下深刻“友谊”的人们会在一个道,甚至一个州为官。
这点就太要命了,甚至出现一个州的六位知县都出自于一个派系的情况。
这些人通过莫国朝廷赋予他们手中的权利,成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圈子,其目的非常简单,步步高升,一路直冲朝廷。
而当时的朝廷,基本上被这些人所把持。
慢慢的。民间将他们成为官塾派,或者“和兴之治”的蛀虫。
温同是一位年轻气盛的君主,他不满足与躺在父辈“和兴之治”的功劳簿上一天天自娱自乐,而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学识与见解作出一番成就,来实现心中的宏伟抱负。
如此一来,温同与这些官塾派的大臣们无疑是势同水火,势不两立。
据史料记载,温同在刚刚登基的一年之内曾经下达了五六十道皇令,而真真正正所推行下去的竟然连一般都不到,可谓是微乎其微。
这很好理解,未能推行下去的皇令中,绝大多数影响了官塾派的利益。
深知官塾制度弊端,想要对此作出改变的温同并没有如此郁郁寡欢消沉下去,而是积极探索应对之道。
最终,在一次宫内举办的庆典活动上,手握禁军的温同成功控制住了官塾派的元老人物,并将其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
时人称之为“南宫之变”。
同时,温同动用了他本属于君主的立法权利,设立了“莫皇令”并将其写入国家律法。
律法中明确规定了,“莫皇令”为仅属于莫国君主的最高特别权利,拥有全国范围内的最高任命调度权。
此外,一切不服从“莫皇令”的行为会统统被定性为谋反。
在“莫皇令”公布后,群龙无首的官塾派成员要么主动投诚,要么被动辞官,慢慢的,至亲那些对温同的掣肘与限制也随之消散。
后来,温同全面废除了官塾制度,成立专门负责选拔人才的机构“翰林台”,以“全国考试,基层上任”的人才选拔方式按总成绩择优录取。
这也是莫国历史上第一次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科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