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的春天,佛陀给三百比丘在居楼的城都讲说了四念处经(satiparrhana sutta) 。这是一部关于禅修的基本经典。佛陀常说它是令人证得身心平和之道貌岸然,能使我们解除悲忧苦恼,而达至最高层次的了悟和全面性的解放。之后,舍利弗向大家宣称这部经为佛陀其中一部最重要的经典。他鼓励每个比丘和比丘尼都将它读诵和实践。
那天晚上,阿难陀尊者将全经覆述一遍。“sati”的意思是‘投入专念中’。那就是行者需要时刻觉察自己身体、感受、心、和心识所产生的物象,或法四个专念或觉察的处所。
首先,行者要观察身体,他的气息;他行、立、坐、卧的四个体态;身体的活动,如前走、后退、看望、穿衣、吃喝、如厕、说话和洗衣等;身体的不同部份,如毛发、牙齿、筋、骨、内脏、髓、肠、涎和汗等;构造身体的原素,如水份、空气和热能;以及身体从死去至骨骇成灰的坏灭过程。
观身之际,行者会察觉到身体微细之处。例如,呼气的时候,行者知道自己在吸入空气;呼气的时候,他又知道自己在呼出空气令全身平和安定。步得时,行者知道自己在步行。坐着的时候,行者知道自己在坐着。在作身体的活动,如穿衣喝水时,行者知道自己在穿衣喝衣。身体的观想,并不只限于禅坐时才可以实行,而是整天都可以,包括乞食、用食和洗钵时。
在感受的观想上,行者要静思感受的生起、发展和退灭,又或那些感受是悦意、不悦意和两者都不是的。感受的来源,可以是身或心。当他感到牙痛时,行者察觉到他痛的感受,是从牙齿而来;当他因为别人的赞美而高兴时,行者知道他自己是因为得到别人的赞美,因而感到高兴。行者需要以深切察视来平静他的每种感受。之后,他才可以洞悉每种感觉受的来源。感受的观想,也不只是限于禅坐时才可能实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实行的。
在心的观想上,行者静思他精神境界的存在。贪求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在贪求;没有贪求的时候,他又知道自己不是在贪求。很激情或渴睡时,行者知道自己是很激愤或想睡眠;不是很激愤或渴睡时,他又知道自己不是很激愤或想睡眠。专注或散乱,他都知道自己是专注或散乱。不论他是心怀豁达、心胸狭窄、心性闭塞、心念集中还是大彻大悟,行者都立刻知道。如果没有体验到这些境界,行者也立即知晓。行者每刻都察觉到和确认到当下此刻所生起的精神境界。
在心物或法的观想上,行者先细观五种妨碍解脱胎换骨的障盖(欲念、瞋恶、渴睡、激动、怀疑)是否存在;合而为人的五蕴(色身、感受、思想、行念、意识);六根和六尘;七种导致正觉的因素(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舍离妄法);四圣谛(苦的存在、集而成苦的原因、苦的破灭、灭苦之道)。这些全都是心识产生的物象,亦即万法之本。
佛陀这样详细解释四念处。他说修行行七日,也可能会得到解脱。
在一次佛法的研讨会上,马胜尊者提醒大家,这已不是佛陀第一次说教四念处。他其实已曾在不同的场合在解脱过四念处,只不过从没有像今次说得那么详尽透彻。马胜同意舍利弗所说,也认为每个比丘和比丘尼都应该把这本经背诵和实践。
这年春末时份,当佛陀回到祗园精舍时,他遇到了一个令人闻名色变的杀人犯央掘摩罗,而且把他化改过来。一天早上,佛陀进入舍卫城城里,发觉全城沉寂,彷如空城。家家户户都大门深锁,街上一个人影也找不到。佛陀站在他惯常接受供食的一个住户门前。屋主把大门张开了一线窄缝,看清是佛陀在门外,才匆匆请佛下。他更建议佛它留在屋里用食。他说:“世尊,今天上街会非常危险,因为有人看到杀人狂央掘摩罗在这一带出没。人们都说他在别处杀人无数。每次他杀了一个人,便将受害人的一只手指割下,加到他颈上的绳环上。他们又说,他曾试过一次杀了百人,把死者的手指串成符物,挂在颈上,好使自己的邪力增强。有一件事更奇怪,就是他从不偷取死者身上的财物。波斯匿王已组织了一支军警部队来辑捕他。”
佛陀问道:“为什么大王要出动整队军队来对付一个人?”
“尊敬的乔答摩,央掘摩罗是个非常危险的人物。他的武功非凡,曾一个人打退四十个在街上围攻他的人。他将他们大部份杀死,而仅余下来的几个,都落荒而逃。传说他匿藏伽梨力森林。自此之后,便没人再敢路过那里。不久前,二十个武装警卫潜入森林逮捕他。只有两个逃出。既然央掘摩罗瑞在入了城,当然没有人敢出外了。”
佛陀谢过屋主告诉他这么多有关央掘摩罗的背景后,便起来请辞了。虽然屋主极力挽留佛陀,便佛陀仍坚持要离去。他说只有继续如常乞食,民众对他的信赖才能保持。
正当佛陀在路上缓慢专注地步行着的时候,他听到后面远处有人跑步的声音。他知道这是央掘摩罗,但他没有恐惧。他继续缓步前行,察觉着四周围以及他心内发生着的每一动态。
央掘摩罗突然呼喝:“止信,僧人!停下来!”
佛陀没有理会,继续稳步前行。从央掘摩罗的脚步声,佛陀知道已从奔跑的步伐,转至急行的步伐,而且已离自己不远。虽然佛陀现在已经五十六岁,但他的视听能力仍十分敏锐。他手里持着的,只是乞钵。回想起从前年轻时候那个矫健敏捷的太子形象,佛陀浅笑。那时候,没有一个年青的伙伴能打中他一拳。他现在知道央掘摩罗已紧贴在他后面,而后手执武器。佛陀继续从容漫步。
当央掘摩罗终于赶上来时,他与佛陀并肩而行,并说道:“僧人,我叫你停住,为什么你不停下来?”
没有止步,佛陀说:“央掘摩罗,我很久以前已停下来了。是你自己没有停下。”
佛陀的异常回答,使央掘摩罗怔住了。他站到佛陀前面,迫使他停下来。佛陀望进央掘摩罗的眼里。再一镒,央掘摩罗愣住了。佛陀的双眼,闪耀如两颗星星。央掘摩罗从未遇过一个人,眼里散放着如此安祥自在的目光。平时所有见到央掘摩罗的人,都会大惊失色,慌忙逃跑。为何这个僧人一点惧怕也没有?佛陀望他的眼神,就像就是望而却步着一个朋友或兄弟那般。佛陀知道央掘摩罗的名字,那表示他也应该知道央掘摩罗是怎样的人。无疑的,佛陀必定知道他的恶行。他怎能面对一个杀人狂而仍然那样平和睦的轻松?央掘摩罗忽然感到自己再不能抵当佛陀那慈和的目光了。他说:“僧人,你说你已停了很久。但你还在前行。你又说我才是未停下来。你这是什么意思?”
佛陀答道:“央掘摩罗,我很久以前已停止了做那些伤害众生的恶行。我学会了如何保护生命,更不只是人类的生命。央掘摩罗,一切众生都想生存。他们全都惧怕死亡。我们是应该滋长慈悲心和保护一切众生的生命。”
“人类并不互相爱护。我又为何要爱护他们?人类残忍虚伪,没有把他们杀光,我是不会罢休的。”
佛陀柔柔地说:“央掘摩罗,我知道你曾因为其他人所致,而受过很多的痛苦。有时候,人类是非常残酷的。这全是因为他们的无明、瞋恚、贪欲和嫉妒所至。但人类其实也可以对别人很慈悲和了解的。你有遇过一个比丘吗?所有比丘都发愿要保卫一切众生的生命。他们也誓要降伏、瞋、痴。不单是比丘,就是很多其他人的生活,都是以了解和爱心作为基石的。央掘摩罗,也许世上有很多残酷的人,但慈爱的人也同进存在。不要被那些坏人蒙新生了你的视线。我所行之道,是可以把残酷化为慈和的。瞋怒就是你在行的道路。你应该停止。重新选择谅解和慈爱之道。”
央掘摩罗被佛陀的言说打动了。一时间,他心里觉得十分混乱。他像被人用刀割开,再把盐擦进伤口里一般。他知道佛陀的说话是用爱心说出来的。佛陀一点瞋心都没有,她全没有畏惧。他望着央掘摩罗,就像当他是个堂堂正正,值得尊重工业的人。这僧人会否就是那个乔答摩,人们赞颂的佛陀呢?央掘摩罗问道:“你就是沙行乔答摩吗?”
佛陀点头。
央掘摩罗说:“真可惜我没有早些遇上你。我现在已在毁灭之途上走了太远,来不及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