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节庆的河山镇墟市,另有一番热闹。
河山镇约定俗成的圩日是新历尾数为一、六的日子。卖东西的,买东西的,和只逛不买的,都叫趁墟。
圩日当天,四邻八乡的商贩和乡民天早早便出发到墟市来,晚了可占不了好位置。
白家几人来到墟市时是早晨八点半钟,在摆摊而言算迟了,但在逛集的人来看,可以说是正好。
今天是周五,制造业和机关单位上班的早高峰已经过去了,现在来逛集的多是农闲的庄稼汉和妇女,以及三岁以下的儿童。
兴富路与兴康路之间相交的十字路段最为热闹,“食为先”酒楼、客运车站、菜市场、以及一棵枝繁叶茂的的大榕树,都是河山墟市的几个路标物。
四向百米长的道路两侧,各色太阳伞和布棚接连成片,趁墟的老小人流汇聚。
虽然比之非月敏年幼时墟市万商云集、百物骈臻、接踵擦肩的盛况不可同日而语,但也算络绎不绝。
大伯常来墟市,偶尔会来卖点农产品,对河山墟市的布局比较熟悉,他选了兴康路大榕树下的位置,离十字路口不算近,但也是有人家摆摊、有行人往来的。
在树荫下摆开了桌椅,“爹、娘,来这边坐。”
非月敏将白纱布铺开当作桌布,看上去干净又素雅。
大伯娘从提篮里端出裹着保鲜膜的两盘土茯苓糕放在桌子上,篮子搁在桌脚边上。
盛放香包的木匣子打开着盖子,放在长方桌的边上,离茯苓糕稍远。
非月敏望了望天空,一朵隐约可见的小雨云正缓缓挪动。
她去后备箱取来常备着的两把长柄伞,放在两老身旁,“爷爷奶奶,这里有伞备着,遮阳挡雨都能用得着。”
两老点头,大伯说,“我选的这榕树头下晒不着,天晴着呢,不会落雨。”
“备着嘛,有备无患。”非月敏笑着也不否认,眼尖看见不远处有妇女牵着小童正走来,她拉着白子彦绕到摊子前,朝大伯娘撒娇,“哎呀呀,嘴馋了,大伯娘给我们分一块茯苓糕当零嘴吧好不好?”
大伯娘没有不同意的,揭开一盘的保鲜膜,从篮子里取一个保鲜袋套在手上,分了两块包起递给她,又用袋子分了两块给小子彦。
“好好吃哦!”非月敏咬了一口,放声称赞。
妇女牵着的小童瞬间被吸引了注意力,看着红彤彤的糕点挪不开眼睛了,朝妇女撒娇,“妈妈,我想吃!”
带着孩子来趁墟,对于买点吃的玩的,本就在预料之中,妇女欣然地牵着小童停在摊子前,“这是什么糕点?怎么卖呢?”
大伯娘自然地笑道,“这是土茯苓糕,配冰糖做的,消暑祛湿,两块一元钱。”
妇女看盘子里划拉好的线条,小巧精致,大人两口就能吃完,小孩子倒是可以多吃一会,“来两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