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抗战之红警无敌(1-940) > 第232节

第232节

以前是想念家人、家乡,现在却非常危险!因为他们很可能会思考镇北军的劝降喊话!

“让下面各级部队的军官们多视察一下前线士兵的情况,注意他们的情绪,还有严密防止士兵出现逃兵和投降的情况。”张治中对一名参谋命令道。

“是!”那名参谋立刻下去传令。

虽然知道这些命令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士兵们压力,却无法根治逃兵和降兵的问题,自从被围扬州以来,几乎每天都有逃兵和降兵的报告送到这里,但张治中只是想尽自己的本职而已。

“扬州过后,对委座的恩情,也差不多还完了。”张治中低声自语了一句。

“总司令!”这时,视察前线的朱邵亮从外面走了进来,脚步有些急促,喘着气,手里还拿着一份文件。

“怎么?吴文耀又发来劝降电报了?”张治中头也不抬的问道。

“不是,是对面过来了几个交涉人员,送来了一份文件,说是薛……薛霖亲口说要给你的东西!”朱邵亮有些支支吾吾,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薛霖…

虽然自统一战争爆发以来,蒋委员长不止一次在南京骂薛霖是新军阀、新北洋、薛匪!等等,但下面的人可没有多少敢跟着蒋委员长一起骂的,特别是军中,薛霖的声望在镇北军中有多高,就在中央军中就有多遭人忌惮。

“薛霖命人送来的?”张治中眉头一挑,抬起头来正好与黄琪翔四目相对。

两人眼中都充满了疑惑。

自从徐州拒绝了薛霖的第一次劝降后,镇北军在徐州就没有再进行劝降,而是直接发动了总决战,被困扬州的时候,吴文耀也是劝降了两次,似乎成为了一种惯例,第三次会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时候劝降,如果还不成,就会发动总攻。

镇北军对外的说法是,将内战的损失降到最低,无论是对敌方还是我方,都是华夏人。

这也是刘建绪投降的原因之一。

张自忠走了过去,军靴在砖石地面上发出缓缓的‘噔’声。

唰的一声拿过文件后,张治中皱着眉头翻开了有些厚重的文件。

第一页,是一组数据,徐州会战双方的伤亡。

只是一眼,张治中就微微一颤,从脚底到头皮都有些发麻,特别是看到上面中央军在整个徐州会战,包括追击战中,中央军五十余万兵力,最终死亡士兵超过三万五千六百人,伤者超过五万人,镇北军俘虏了十二万人,还有超过三万士兵下落不明。

而之后的三万多平民伤亡,十几万人无家可归沦为战争难民的数据更是刺痛了张治4.2中的眼睛。

翻开下一页,是一张张黑白照片。

在被炸弹波及的砖石房屋下,一名妇人抱着孩子似乎在痛哭,而他们身前的砖瓦碎石中,一只依稀能看到轮廓的手无力地从砖瓦碎石中垂下。

徐州的大街让张治中熟悉又陌生,那是经历过战火后破败不堪的大街,一些孩童在其中穿梭,寻找着子弹壳,以换取报酬,路边有一两具没有来得及收敛的尸体,年幼的孩子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

第三张是城外的难民营,数以万计因为战争而失去家园,衣衫褴褛的战争难民让张治中的心猛地一揪。

第四张是施粥的照片,一名难民儿童手捧着破了一角的竹筒,一张意犹未尽的小脸迷茫又无助,在他身后,是长长的难民队伍排队领粥。

ps:求评价票和鲜花!。

第672章:南京易手【1】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对战争双方的士兵是如此,对平民百姓更是如此。

当这些从徐州会战结束后镇北军随军记者拍摄的黑白照片将徐州战后的灾难般的景象呈现在张治中面前的时候,这位黄埔第三期毕业,被称之为蒋委员长最信任的‘八大金刚’之一的虎将,已是泪流满面。

黄琪翔见状大惊失色,连忙走上前来,只看了一眼,便吸了一口冷气,浑身遗产,也是知道了张治中落泪的原因。

作为这个时代的军人,内战是他们最不想看到的,却也是他们不得不做的。

只有统一了这个国家,平定了内乱,才有资格和国外列强角逐。

然而当黄琪翔看到这些因内战而制造出来的人间惨剧时,那颗曾经意志坚定的心也被狠狠击打了一下,露出了丝丝裂痕。

一张张黑白照片下,配有的是薛霖亲自提笔抄录的照片拍摄地点,拍摄原因,以及北方政府和军队的措施。

徐州城外上万战争难民聚集的难民营外,难民们在一张张招聘的桌前排成了一条条长龙,有军队招募民夫,招21募新兵,有新的徐州市政府招募工人建设战后家园,兴修水利设施,补修被战争破坏的铁路线段、公路片段等。

从招聘点到难民营内,还有一队队警察在巡逻,维持着治安。

翻到后面,是交战过后的阵地上,民夫们正在士兵的指挥下为两军牺牲的士兵收尸,黑色军装的镇北军士兵们亲自将自己战友的尸体收敛起来,好好整理,运回后方。

而民夫们收拢的中央军士兵尸体也得到了妥善的统一处理,没有让他们暴尸荒野。

三万六千多人,整整三万六千多条生命!在徐州城下永眠!

指挥了徐州会战,坚守徐州的张治中这一刻不知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对是错。

颤抖的手再翻页。

整条街道都变成了看不到边际的医院,数以万计的中央军士兵们或躺在病床上,或靠在墙壁休息,或三三两两的散步,他们身上包裹着的纱布,缺少的肢体,再一次刺痛了张治中的心脏。

因为中央军药物的稀缺,士兵们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战场治疗,所以很多士兵往往一个小伤却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为此,甚至在徐州会战后期,中央军会主动将一些无法治疗的伤兵扔在阵地上,等镇北军接收阵地的时候一并将伤兵运至后方医院治疗。

镇北军的药物也不是那么多,特别是新的抗感染药物也供不应求,但对同样是华夏人的中央军伤兵,也是敞开了接收,在镇北军伤兵治疗之余也给他们治疗。

‘徐州会战,张将军打出了中央军的倔强和顽强,却用是十余万人的伤亡换来的,而徐州这十余万战争难民,本不该在这场注定结局的战争中遭此劫难。’

‘我已尽量将内战的损失压至最小,仁至义尽、问心无愧,亦不想看到扬州城白帆漫天的悲惨,还望张将军三思而后行。’

在这一份文件的最后一页,是薛霖起手提笔写下的劝降书。

张治中心情复杂,面对薛霖派人送过来的这封特别的劝降书,他是既感到无奈、心痛,又为镇北军、薛霖的作为感到欣慰和震惊。

朱邵亮在一旁说道:“特使离开的时候说,第七军将停止进攻扬州一天,明日清晨六点若还无回复,将对扬州城发动总攻!”

停止进攻一天?

黄琪翔坐回了椅子上,单手撑着越加隐隐作痛的额头。

“你们说,以后我会不会被形容词张定边那般的人物?”张治中缓缓放下了这封令他心神憔悴的劝降书,不等众人回答,就自作嘲笑道:“张定边好歹是元末第一猛将,助陈友谅起兵反元,转战荆楚,征伐两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张某人何德何能与张定边相比?!”

黄琪翔却是心中一惊。

张定边虽然号称元末第一猛将,打遍两江无敌手,但最令他传送千古的却是在陈友谅战死后,张定边护着陈友谅的尸身,带着太子陈理杀出明军包围,逃回武昌,在陈理向朱元璋投降后,朱元璋多次对张定边进行劝降,然而张定边却不愿奉二主,选择了遁入空门,不闻尘俗事,究心佛理。

张治中虽然是自嘲般的说出这番话,却让黄琪翔和朱邵亮等人纷纷担心他真有效仿张定边,不奉二主,遁入空门的打算。

“总司令!南京急电!”在司令部的气氛非常沉寂的时候,一名参谋小跑着从外面飞奔而入,手中还拿着一封刚翻译出来的电报。

“南京?”这一刻张治中猛然心中一惊,抢过了电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