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前年南京那边的公务员考试两千多人,只有十一名女子?”薛霖也喝了一口茶后,想起了这样一组数据,颇为好奇道:“那我们这次公务员考试有多少女子参加?”
“诶,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李渡端着茶杯,楞了一下,随后摇头。
“总理,议长,我倒是看过统计数据!”站在沙发后的欧阳涵出声。
“说说?”薛霖和李渡纷纷望向了欧阳涵。
后者清了清嗓子,说道:“这次公务员考试总计有考生四十一万三千五百九十二人报名,其中女子一千两百人,录取的一万人中,女子有五十七人,占比不到百分之0.6。”
(cffg) “嗯,情理之中。”薛霖点点头,放下茶杯对李渡说道:“全国知识分子就那么少,读过书的女子更少,等义务教育的果实成熟后,才会慢慢改变。”
“这个过程可能要几代人吧。”李渡颇为感慨:“现在北方两千万孩童已经完成了基础入学,今年的教育经费甚至超过了亿元!如此大的开销,至少要三五年后才能开花结果啊!”
“财政压力不大。”薛霖笑道:“等三五年后结出第一批果实,就能享受收获的喜悦了。”
“希望那天早点到来吧!”李渡长吁一声。
从政之后,李渡才知道原来华夏有那么多文盲,而读不起书的孩子更是何其之多!这也让他更坚定了辅佐薛霖早日结束乱世的信念!
“总理,人到了!”门外传来秘书的声音。
“嗯,进来吧。”薛霖说道。
随着大门吱呀一声打开,秘书带着一名薛霖颇为意外的女子走了进来。
她一身白色的连衣裙亭亭玉立,帽子摘下双手拿着,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挽成马尾,清新秀气的脸蛋略带着紧张,一双如夜空般深邃的眼眸好奇的打量着薛霖。
“孔小姐?”薛霖惊讶出声。
“总理先生!”孔佩玲向薛霖和李渡行了一礼,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很意外吧?我也是呐!”
李渡见两人认识,不由多看了几眼孔佩玲。
孔佩玲正处于青春无敌的年龄,漂移的白色长裙搭配着干净利落的秀发,让人眼前一亮,李渡嘴角勾起一丝弧度,眼神略带戏谑的看向薛霖。
自己这位小老弟的情人似乎有点多嘛。
见李渡那戏谑的眼神,薛霖知道肯定被他想歪了,连忙介绍道:“这位是上海孔家的孔佩玲小姐,上次在上海参加宴会的时候,接受过她的采访,就是《学报》那一期。”
“哦~”李渡意味深长的哦了一声。
老哥哥一脸‘我明白’‘我过来人’的眼神更是让薛霖苦笑不得。
同时他也庆幸李渡的沙发侧对着孔佩玲,所以小姑娘也没有看到这个为老不尊的老家伙的表情,不然肯定会羞怒不已。.
第581章:孔小姐见闻
李渡这幅表情,让薛霖有些解释无力的感觉,干脆一巴掌排在脸上,也不再向李渡解释些什么。
他对孔佩玲做了个请的收拾:“坐下谈吧,孔小姐。”
“您可以叫我佩玲。”孔佩玲端庄大方地做到薛霖对面的沙发上坐了下来~。
望着她一举一动的李渡微微点头,暗道果然不愧是大家族出身的女子,教养气质都无可挑剔,而且人也这么美,和自己的老弟很般-配的样子嘛。
不过一想到她出身孔家,跟蒋夫人可能还有些远方亲戚关系,那么可就关乎蒋委员长了,说不定眼前这丫头见到蒋委员长还得叫一声姑_父呢。
思绪辗转间,薛霖已经让端木宇给孔佩玲上了一杯茶。
“话说孔小姐不是在上海吗?怎么忽然就来到北平了,而且还参加了我们的公务员考试。”薛霖颇为好奇看向孔佩玲询问道。
“谢谢。”孔佩玲接过端木宇倒的茶,一只手托着杯垫,一只手拿着杯盖轻轻捋了捋里面漂浮的绿茶,浅饮一口后这才回答薛霖的疑惑。
“其实也不算忽然吧。”孔佩玲端着茶杯,思绪似乎回到了去年的时候:“当时在上海采访了薛总理后,总想来北方看看,看看您的义务教育普济情况,很多来北方的同学也给我写过不少信,说北方的变化日新月异,所以,我就做火车上来了。”
薛霖双手撑在膝盖上,十指交叉,一副深思状:“那你这一路来看到了什么?”
一侧的李渡也颇为好奇,这位在上海长大的小姑娘可以说代表了这个时代最精英的一群人,一群旧时代的人,那么在她眼中的北方,又是如何的呢?
李渡略微期待。
“真的不值得怎么形容。”孔佩玲脑袋微歪,一颦一笑:“只能说变化真的很大的,从徐州到济南,仿佛两个国家。”
“我在铁路沿线的城市休息的时候去乡下看过,发现您所提倡的义务教育已经被普及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每一个村子都有一所小学堂,每一个镇子至少都有一个中学,每一个县城都有扫盲班,每一个市都有开办的大学或职业学校。”
“我曾去看过那些在夜间开办的扫盲班,每一次几乎都坐满了来听课的学生,他们中有十几岁的少年少女,也有二三十岁的成年人,甚至很多时候都是一家人来听课!”说到那种盛景,孔佩玲小嘴微张,满脸惊讶:“你知道吗?我看到这么多人,都愣住了!”
李渡哈哈大笑,右手忍不住拍打了两下沙发的扶手。
“嗯,那是夜班。”薛霖脸上也带着欣慰的笑容,他长吁了一口气:“北方工商业发展迅速,但是识字的人就那么多,所以很多学校的学生们成了工商业主的目标!”
“甚至还一度跑到小学去招人!”李渡摇头哭笑不得。
孔佩玲满脸惊诧,小学的学生,大点的也才十几岁的年纪吧?
不过她也知道,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十二三岁就要帮着家里人干活甚至出来打工养活家人。
薛霖点头说道:“所以为了遏制这股风气,也为了满足工商业急速扩张的需求,我们在每一个市开办了职业技术学校,在每个省会还要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更是在每一个县普济了夜间扫盲班,给普通民众上课。”
“因为识字的工人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工作上都非常有可塑性,所以会识字的工人成为了各工厂的中流砥柱,这类工人的薪资上涨了,普通工人也纷纷去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
· ……求鲜花0
孔佩玲的小脑袋连啄点:“是呀,我听说每五百个字,一千个字,两千个字都是不同的分水岭,工资也不一样。”
“基础工资而已。”薛霖补充道:“说到底还是看工人的技术水平,但要上职业学校深入学习,以及考核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就必须要识字有文化。”
“这也促进着工人们去学习,去争着一个资格!”薛霖颇为感慨。
……
现在北方已经走上正轨,工人们这样追求知识的情况更是最好的作证!
只要正确引导,必定会成为一股潮流,工人中的潮流。
“孔小姐。”聊过一番孔佩玲的北上见闻后,薛霖脸色认真的说道:“你也知道你的身份,你姑父要知道你在我这里工作,不太合适吧?”
“有什么不合适的?”孔佩玲捂嘴轻笑:“我们上海孔家只是一个分支而已,基本已经独立出孔氏了,虽然我叫他一声姑父,但并不代表我们两家很亲密啊?”
薛霖看了眼李渡,果然这家伙耳朵都快竖起来了。
后者迎上了薛霖的目光,露出一个笑容,仿佛在说‘我可没偷听,我这是正大光明的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