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抗战之红警无敌(1-940) > 第114节

第114节

后来周博恩才了解到,从南大出去的学生,大部分都选择从事了和教育有关的事业,而这个行业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是非常窘困的,能正常领到薪水的,基本只有几所著名大学或者有大基金支持的学堂。

而那些去贫困地区散播新学种子的老师们,往往要自己补贴不少钱进去。

住的是简陋的学堂,吃的是百家饭。很多穷困地方都是今天去这个学生家吃一顿,明天去那l个学生家吃一顿。

所以,有能力偿还当年赊欠的学费了,张伯令自然会收下,而那些无力偿还的,张伯令也不会介意,甚至还经常帮助那些进入贫困地区教书的学生。

二十世纪初的民国,华夏的教育就是在如此困境中走出来的。

“英智。”周博恩忽然转头,吓了许英智一跳。

“哇,你吓着我了!”许英智拍着胸口,有些惊魂未定的看着周围冷寂的(bjbj)借道:“我们还是快点回去吧。”

周博恩哈哈一笑:“你还怕什么鬼怪不成?”

“哪会!”许英智涨着脸反驳道。

周博恩摇了摇手,不跟许英智纠结这个问题,他推着自行车,眼j神闪烁,缓缓道:“英智,今天在张伯苓校长哪里,我算是明白了一些东西。”

“明白了什么?”许英智歪着头不解道。

“我们华夏从不缺拥有奉献精l神,敢于奉献的人,我们缺的,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的支持!”周博恩越说越坚定。

“政府的支持?不是一直有吗?”许英智擦了擦有些冷的鼻尖,皱着眉头道:“满清政府虽然支持的少,后来民国的时候,不也支持教育吗?”

“不是那种支持。”周博恩解释道:“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的支持!这个强有力不仅仅是说的好听,更要拥有能力,拥有支持教育的能力!而不是如北洋和南京那群人一样,说说而已!”

“当年孙某人还说要修十万铁路呢,募捐到的钱财何等之巨?修了哪怕一公里铁路吗?詹老临死前念念不忘的川汉铁路至今没有再开工!教育……呵呵,他们说的好听,每年多少的教育经费申报上去,议会通过了,他蒋某人拨款了吗?”周博恩怒火中烧,愤愤不平地骂着。

在教育局也任职了小半个月的他,从以前一些老人对现在北方联盟政府大力支持教育的感慨中了解到了不少事儿。

其实不仅仅是教育,民国各界都乱象丛生!

就以羸弱的海军来说,早在1928年,时任华夏海军署长的陈少宽就曾提出过海军发展建议书。

拟定华夏海军最少需要增添驱逐舰四艘、潜水艇两艘、巡洋舰三艘、航空母舰一艘,总预算六千八百万银元,以强海防。

议会很大方的通过了陈少宽代表海军提出的发展计划,但最终,掌管蒋委员长钱袋子,时任财政部长的孔部长却是怎么也不拨款。

要知道民国可是民主议会总统制!而议会通过了,财政部却不拨款,也就民国能见到这么奇葩的事情。

后来蒋委员长为了安抚海军,曾夸下海口在十五年内建设六十万吨的强大海军。

然而陈少宽等海军人等了一年又一年,眼见着蒋委员长又是建设陆军,又是建设空军,海军却始终没有得到政府的拨款,最终还是陈少宽用大豆贸易换来了两艘‘平海级’的开工…

第304章:海贸兴起

辽东大连。

远东最好的不冻港,这个自甲午战争时沦陷,就再也没有回到华夏怀抱,先后经历了俄国和日国的经营,曾经在满清时期遗留的港口淤泥也早已被清理一空,港口被不断扩大,旅顺的要塞和军港更是不断加固。

然而这片土地沦为日国的殖民地后却很少有华夏~人进入。

日国将这里作为遏制华夏崛起的前沿基地,旅顺更是关东军的总基地,停靠了一支分舰队在旅顺口,他们屠杀原本世世代代居住在旅顺的华夏居民,他们禁止华夏人进入旅顺,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军事区-域。

华夏人被赶到了大连以东,整个辽东半岛被割去的关东州殖民地,华夏人最多只能居住在大连和金州,这两个城市也成为了日国在关东州的重要人口城市。

直到镇北军攻下了这里。

一艘商船渐渐靠近大连港口,四十多岁的樊新知还是第一次来到北方,站在船头上看着不断有大大小小的货船进进出出的大连港,感慨万千。

如今的大连港这等规模,比之广州港也不逞多让,不知道渤海湾另一侧的天津港是如何的繁华?

樊新知从一艘三千多吨的近海客轮上l下来,在他身后跟着一位二十多岁,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恭敬地为樊新知提着行礼,看了看四周说道:“三舅,我们先去找个客栈歇脚?”

“歇什么脚啊,赶紧去海军部办正事!”樊新知不满地横了自己这个外甥一眼。

“宏远,东西都没拉下吧?”樊新知看了看外甥提着的两个行李箱。

左宏远将两个行李箱提了提,笑道:“都在呢,三舅,就算丢了,图纸也在我脑子里刻着呢,只要工具齐备,随时可以画出来。”

樊新知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自己这个外甥在船舶设计上的能力,当年小外甥出国学船舶设计,还有自己的一份支持在里面呐。

身为广州求新造船厂的老板,樊新知这次来大连就是为了十几天前北方联盟政府在各家报纸上发布的招标广告。

北方政府预购买一批数十吨以及数百吨级别的近海巡逻艇和小型炮舰,三大造船厂已经排满了镇北军的大型军舰,所以这次他们向全华夏的造船厂招标,凡是有能力制造百吨以上巡逻艇和军舰的造船厂,都可以来大连海军办事处登记,然后参加海军在旅顺举办的招标大会。

广州求新造船厂虽然才成立不到十年,造船厂也是合并的几家广州小船厂而来,樊新知跑海大半辈子的积蓄都投了进去,才勉强有了一个千吨级干船坞和三个八百吨级干船坞,拥有制造最大两千吨级货船的能力。

这个级别的造船厂,在整个华夏南方也是屈指可数,在民营造船厂中仅次于上海民生造船厂和泉州造船厂。

而且樊新知的最大底牌,则是刚从德意国求学归来的自家外甥。

也正是因为德意国在一战的失败,失去了很多工业的德意志对外招收留学生并不像英格国和法兰国那么严格,左宏远才能进入德意国汉堡海军船舶学院进修。

当樊新知和外甥跟着人流走出码头月台,周围早已等候多时的黄包车夫们一个个拉着黄包车围了上来拉生意。

樊新知带了一副小眼镜,找了两个老练的黄包车夫。

坐在黄包车上的樊新知和左宏远从码头区绕了过去,甚是繁忙的码头上停留着各个国家的海船,甚至还有不少挂着民国旗帜稍小一些的海船让他们两人不住惊叹。

“这北方怎么这么多船啊?”樊新知嘀咕了一句,这繁华程度都快赶上广州了。

“诶,客官,着您可就问对人了。”黄包车夫耳朵贼尖,他畅然笑道:“要说自从薛帅把小鬼子赶出东三省后啊,那海船是源源不断的拥入大连,最近政府又在搞什么五年发展计划,到处都在建设,到处都有新工厂投产,缺口大得很啊,那洋人见薛帅这么大的投入,又是卖机器,又是帮薛帅中介人才,甚至还直接卖厂子给薛帅。”

… ·求鲜花… …

“您看那几艘美利坚数万吨的大海船,都是从什么东海岸过来的,载着的机器啊,那是堆积如山!”

“连国内不少厂也在往北方销商品,船队那是一队又一队,听说南方近海现在是一船难求,现在跑海啊,就是个绝对赚的买卖!”

黄包车夫连绵不断的话语说的樊新知若有所思。

虽然他在广州一带,但这股被北方政府带动l的风还是席卷了广州。

因为北方政府五年建设计划的大笔资金投入,无数货船拉着各种货物来到了北方,以前是东三省,现在连整个黄河以北都是这样,只要你拉了货物进入北方,就保准能卖出去,赚到钱,而且北方政府彻底废除了厘金,商品的利润增加了不少。

0

北方巨l大的需求,让华夏的海贸也迎来了春天,无数船队接到了运货去北方的生意,船小的,就跑近海,跑长江中下游流域,船大的,能跑远的,就跑广东、南洋,而那些拥有稀少的大型海船的船队,则直接接到了北方政府的生意,去大洋对岸的美利坚运各种工业设备。

这还仅仅只是刚开始的三个月,以后随着北方的需求不断加大,各地商人只怕会更疯狂的拥入海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