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子汤?
阿努尔克木彻底从被中钻了出来。
景华见他神情有些郁闷,连忙解释道:“殿下也不必多想,就连亲王殿下,也在日日服用避子汤。”
“为何?”阿努尔克木有些不明白。
“这···属下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这是陛下的抉择,后宫中人人都应该照做,没有例外。”
阿努尔克木似懂非懂得点点头,他都听檀临安的,既然她想让他们喝,那他就会一碗不落地喝下去。
栖凰宫——
“临安,这是昨晚皇兄传回来的消息。”顾玄霁将密信放在檀临安的手边。
檀临安似乎没听见,仍然在认真看着自己手中一本奏章,同时还在思索着什么。
顾玄霁抻着脖子看了一眼落款:太仓丞,符生。
“临安?”顾玄霁凑近唤了一声。
檀临安这才回过神来,注意到了自己手边多出来的信件,连忙拿起来看。
“暗桩?哥哥有这个想法是好的,我们也确实需要有眼线在东辽,免得总是盲目应对那边的情况。只是他与袁森的脸,在东辽想必也是隐藏不了多久的。”檀临安秀眉微蹙。
“是,皇兄也知道你会担心他们的安全,信中不也说了吗?一旦有被发现的苗头,他们便会立即回来。这段时间他们也在考察,留意影卫中能挑大梁的人。”
檀临安随手将信件烧毁:“还是希望他快些回来。袁森······”她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咂了一下嘴。
顾玄霁握住她的手拍了拍:“对了,你方才看什么这么出神?”
檀临安将奏章挪到顾玄霁面前:“这是太仓丞今日呈上来的,关于安南城附近良田的耕作规划。”
原属于上燕的那部分领土,中心建起了一座城,名为安南,取代了原来燕京的位置。
以安南城为中心,南部正在逐渐恢复民生的过程之中,朝中也在源源不断地对南部建设建言献策。
顾玄霁先是大致粗略地扫了一眼:“看起来,与北川境内的规划不太一样。你等会儿我先看看。”
檀临安嗯了一声,将奏章交给他,自己则起身从背后的书架上取了一本写着《农治》的书卷,翻看着做过批注的地方。
北川多山,农户居住分布也很散,加上这矿山上的土地不适宜耕种,早在檀芜的统治时期,朝廷便将农田全部整合到了一起,由住得近的十几户人家共同管理,保证每人都有地可种。
这样,方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北川为数不多的,可以大面积种植的田地。
至于矿山以外的山脉,便采取梯田的方式,作作物也多以茶叶与杂粮为主。
如今南部的情况便不尽相同。
南部多平原,一马平川,鹿溪江的一条分流絮江,同样横跨南部全境,中间正好途经安南城。因此南部大部分都为肥沃的冲积平原,种植地次第相连,是农耕最好的选择地。
太仓丞在奏章中提议,将粮食种植重心全部移至南部平原,将北部的耕田栽种上树木,弥补因为常年采矿带来的水土流失,以及随之而来的异常天象。
在南部扩大水稻小麦种植面积,小范围栽种瓜果,还可以如西陵一般,圈养一些牲畜,保证粮草的充分供应。
顾玄霁细读下来,对符生的想法赞赏不已,这可以大大提高北川的粮食储备。
“我记得,上燕的土地没有完全掌握在朝廷手中,是由佃农负责的吧?”
“不错,所以想法很好,实施起来或许有些困难。”顾玄霁将奏章合上,瞧了一眼还在看书的檀临安:“他如今还没有资格进御书房,明日下朝后将他留上一留吧,再细听听他的想法?”
“凡事可以有例外,明日让治粟内史带着他来御书房吧。”檀临安看一眼书又看一眼奏章。
“如此甚好。”
“对了,选秀的事情,安排在一月之后如何?我想南部城池留下来的权贵,应该也会送人上来。”顾玄霁面不改色地道。
“你安排便是。”檀临安不太想开诚布公地与顾玄霁谈论这件事,在这上面,她秉持着能躲一时就躲一时的态度。
顾玄霁埋头轻笑,索性也不再提这个话题,就等一个月之后再说吧。
翌日,御书房——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亲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平身。”檀临安将符生的奏章递给宫云:“南部农事,朕以为太仓丞的见解很是独到,诸位爱卿看看,将你们的想法告诉朕。”
传阅需要时间,檀临安不疾不徐地端起茶盏吹了一口茶沫,等着下面几人读完。
叶槿柔率先看完,转头带着赞赏很是意外地看了符生一眼。即使有司徒煜珠玉在前,叶槿柔潜意识里还是有些瞧不起男子,因此对于符生夺得文武魁首一事,她一直隐隐认为他是侥幸。
当年的文章她也看过,在她看来也就还行,与其余人的文章相比另辟蹊径,勉强能够忝居第一。
这会儿倒是让她对符生有了很大的改观。
看来陛下与摄政王说得不错,符生在农事上的见解,的确非同一般,倒也对得起他如今太仓丞的位置。
治粟内史看完奏章,眸中的神色晦暗不明。
这道折子是符生背着她递给檀临安的,她也是今日才看到里面的内容。先不说内容多么精彩获得陛下青眼,就他越级献言这件事,便展示了他的野心。
符生这么聪明,不会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治粟内史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诸位以为如何?”檀临安的目光在治粟内史身上停留了片刻,直到她低下头才开口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