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进击的村姑之带着全家奔小康 > 第22章 知青来

第22章 知青来

杜老头和于淑香有点苦恼,想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解释工作的来源太难了,他们一定要撇清这份工作与接知青这件事的联系。

于淑香扒拉着自己脑海中的技能,看看哪一种比较实用,可以作为编瞎话的借口。

技能列表里面都是图片,从得到先后开始排序,按照于淑香的理解,分别应该是:做素菜,包装,力气,易孕,开车(升级版),诗歌,拉手风琴,书法和画画。

这里面艺术类的东西,于淑香不能露出来,没有办法解释,她从小在村里人眼皮子底下长大,她哪里会拉手风琴和画画呀。

开车和力气这两点,于淑香目前不想让村里人知道,素菜和包装技能,这两个比较实用,实用也不太好用。

摸了摸自己的脸,于淑香心里有了主意,对杜老头说:“爹,你看这么说行不行?

我之前跟李长海说你热的中暑,正好可以借着这个借口说咱们进去火车站休息了,谁也不会那么闲着去核实这件事。

咱们进了火车站帮助了一个痴呆的老太太,照顾她,给她吃了咱们带的饭,然后她儿子要报答咱们,送了馒头和肉菜。

老太太死活不跟他儿子走,说我像她女儿,想认我当干女儿。

他儿子没有办法给我安排了一份工作,让我多去陪她。

这么说的话,我得到这份工作是因为我的长相和认得亲戚。

村里人是会嫉妒,但是这样的缘分不是谁都能得到的,别人可能就得几个馒头两盒肉菜而已。”

杜老头听着自家三闺女编出来一个完整的故事,好像发生过一样,心里有些惊奇。

这编瞎话的功夫还真是厉害,要不是他就在现场,可能就信了。

杜老头点点头说:“那就这么说吧,咱们得到一份工作,怎么都会有人嫉妒。”

于淑香叮嘱道:“爹,我开拖拉机救人这事不能说,你就当我不会,不然用集体财产这事也不好解释,何况我还得了这天大的好处,火车站那两个人应该不会乱说,毕竟不认识咱们村里人。”

杜老头点点头,心里想着以后一定要远离火车站,慢慢的,这件事两个人就会忘记了。

“三丫头,你的工作就说是临时工,过几个月再说转成正式工,工资就说十八。”

杜老头觉得有必要低调一点。

于淑香对这个没有异议,低调发财很爽呀。

“爹,如果有人打听我干妈的情况,你就说不能说,神秘一点。”

杜老头明白于淑香的意思,说的太具体容易露馅。

杜老头和于淑香对好了说辞,心里安稳了。

这时候周强和李长海也挖好土回来了,周强放下李长海直接开车走了。

李长海一身的土,坐在车上休息,突然注意到拖拉机旁边的自行车,疑惑的问道:“杜叔,这是谁家的自行车?”

李长海稀罕的绕着车转了一圈,这是永久牌的自行车,市面上卖178块,还需要自行车票。

李长海家虽然有钱,可那是在他妹妹们嫁出去后,他家以前跟村里人一样贫穷。

大妹妹嫁人后家里才过得好一点,大妹夫又教了他开车,他家才真正的攒下来了钱,就算这样家里也买不起自行车。

别看他开拖拉机,可是拖拉机又不是他的。

杜老头回答道:“淑香她干妈家的,借她骑一天。”

李长海啊了一声,有点疑惑,于淑香有干妈?没听说呀,这干妈来头这么大吗?自行车随便就借出去了。

李长海来了兴趣询问于淑香的干妈是哪一家的,以前怎么没有听说过。

于淑香主动解释道:“今天刚认的,我干妈家是市里的,说来也是缘分,我跟她女儿长得特别像,她今天过来坐火车想要去找女儿,结果见到我了,就认了干亲。”

李长海还是有些疑惑,于是问道“”刚认识的呀?这认识没多长时间就能把自行车借给你骑??”

杜老头解释说:“她干妈脑子有点糊涂,多亏淑香照顾她,她干哥哥为了感谢淑香,给淑香介绍了一个工作,明天还得骑自行车上班呢。”

“工作,还给介绍了工作,什么单位呀?”李长海的嗓门提高了八度。

杜老头有些得意的说:“冰刀厂,临时工。”

李长海被这个消息震惊的半天回不过神。

心里不禁有些嫉妒,这于淑香真是好命,竟然来个市里就遇见了贵人。

冰刀厂呀,多有名,虽然是个临时工,不过以她干哥哥这条件,说不定过段时间就能转正。

真是让人嫉妒,不过转头想想这福气也嫉妒不来,毕竟他是个男的,就算是个女的,全村也找不到像于淑香这样好看的小姑娘,人家那老太太再痴呆,也不可能认啊。

因为这份工作的刺激,李长海沉默了,他不想说话,打击太大了。

他想哪天他走在大街上能遇见一个贵人,看他长得像儿子,认他做干儿子,再给他一份工作,那多好啊,他还会开拖拉机,选择性多,哪怕给人家去做亲儿子都行啊。

三个人不再说话,静静等着知青的到来。

这时陆陆续续有马车和驴车来到火车站,应该也是接知青的,这些人应该还去市里逛了逛,马车驴车上都有挺多东西。

从这一点看来,杜老头是真穷,来了市里也没钱买东西,李长海也只是给村里采购了农具。

这些车里,杏花村鹤立鸡群,这是唯一的一辆拖拉机,另一个比较惹眼的就是靠山村,那瘦巴巴的驴后面拉了一个破旧的小车。

杏花村,因为村里有两条河,一条大河沟,一条小河沟,相比于其他村子土地比较肥沃,干旱的时候也好浇水,所以家家户户过得还可以,也相对富裕一点点,饿不死人。

这次来接知青开着拖拉机并不是为了出风头,是为了采购新的农具,村长想着接知青买农具一举两得,开拖拉机还能快一点。

到了六点多,终于有火车过来了,火车停下,下来了一群青春洋溢的青年。

这些青年有男有女,全都是大包小裹的带着行李,这里面有一个女孩比较突出,她什么都没拿,下车之后还嫌弃的捂了捂鼻子。

这些就是天南海北过来的知识青年,各个村子接知青的人,开始喊自己村的名字。

“靠山村的知青,靠山村的知青。”

“杏花村的知青,杏花村的知青。”

“丰收村的知青,丰收村的知青。”

“三家子的知青,三家子的知青。”

“三间房村的知青,三间房村的知青,别走错了。”

听到三间房的人的喊声,三家子的人一笑,“咋滴,怕俺村抢你的知青呀,你想要都给你们村。”

三间房的人也哈哈一笑,“俺这不是怕接不回去人,村长打俺。”

三家子和三间房这两个村子,村名的含义有点像,总有人记错。

知青们听到喊声,各自来到各自下乡的村子。

这时候声音嘈杂起来,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吵的人脑仁疼。

“这怎么是驴车呀,驴车这么小,坐不下。”

“市里离靠山村多远呀?”

“这马车也太臭了,这是牛粪吗?啊~”

“老乡,杏花村开拖拉机来的呀,那我们有福气了。”

“成楠,你走快点,杏花村是拖拉机,还行。”

“三家子村的对吧,我是三家子村的。”

“我是三间房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