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婆在家呢!她没工作,是我在老家娶的,跟孩子们在家等我回去,这次来信说今年过年尽量过来”李子勋舒心一笑。
“那敢情好,今年过年热闹了,要是范婶子也能过来就好了,可惜蒋婶子不能来”
“现在不比从前,出门要开介绍信,还得单位同意,不来也好”越说话题越沉重,两人干脆不再聊。
好在不久那边传来消息,范仲诚夫人冯艳敏申请下放柳河村通过,不久后将带着孙子范小刚过来,能一家团聚是好事,尽管时间地点不太好。
雨桐提出就让冯艳敏和范小刚住在自己家,这样初步商议后,只等着人到来。两个月后,冯艳敏姗姗来迟,见到范仲诚就是痛哭,大伙儿认为可能是觉得委屈或是心疼老伴。
等后来才知道,之所以来得晚了,是因为闺女婆家提出让儿子离婚,冯艳敏几次找上门无果,最后闺女只得签了离婚协议,闺女还有工作,现在一个人留在那边。雨桐为范家遭遇感到难过无奈,不知道如何安慰,好在冯艳敏发泄后很快恢复过来。
范小刚今年十岁,跟肖国胜同岁,两人倒是个伴。雨桐把小哥俩安排到了厢房,她与冯艳敏各住一屋,这样谁都方便,范家人都来了,雨桐把当初范文斌留下的信封交给了冯艳敏,“这是范政委临走留在我这里的,他说范叔会过来,没想到您也过来了”
“这些我不能要,你范叔都跟我说了,当初来的时候多亏了你照顾,不然他身体早垮了!仲诚都告诉我了,婶子在这儿要谢谢你。文斌留给你也是这意思,留着吧!婶子不缺这些”
“婶子,跟你说实在的,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等您过上一两年就知道,这些钱和票多少都不够用,您快拿着吧!我手里可比您富裕,前几年我没少折腾”
冯艳敏犹豫了,自己一家想在这里生活还真是是个无底洞,报恩不在一时“那婶子不跟你客气了,现在出门就要票,哎!也不知道啥是个头!”
从城市适应农村生活,让冯艳敏很不适应,再像以前大手大脚日子就会没法过。冯艳敏学会了种菜腌菜,晒干冬储,学会了做衣服,鞋子终究做不好,都是雨桐来做。两人倒是把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到了三九天队上除了养猪场和牲口棚那边有人干活,几乎每人出来,出来的也是转转,到哪家串个门就回去。猪圈里的猪上交一大部分后,剩余的除了老母猪只有留着要过年的,所以雨桐和李子勋的活计相对也轻松了。
李子勋跟着出去套了两次兔子后,喜欢上了这个运动,但是很少吃,都被收拾出来冻到了雨桐家的雪堆,现在吃香味太浓。
雨桐会硝皮子,兔子皮积攒了一堆,让刘桂茹帮着买了一些芒硝自己在家鼓捣。冯艳敏在一旁帮不上忙就看热闹。
硝皮子是个麻烦有技术的活计,一堆柔软的皮子出来后,冯艳敏就有活干了。“你这手艺可真好,皮子被你这么一鼓捣,又轻又软的,这几个老家伙还真的亏你了”
“这都是以前跟别人学得,咱们就给他们每人做一件大衣,外面就用老粗布,中间加上一层棉花,是穿是盖都行”家里雨桐在柜子里放了很多老粗布和棉花,怎么用都够,冯艳敏看到后直夸雨桐的家底厚实。
“也不知道文斌那边怎么样?”冯艳敏干着活计想到了远在边境的儿子。
“兔子皮多,不如给范政委也做一件,找机会去镇上邮过去就是”
“对,还是你想的周到”冯艳敏有了干劲,和雨桐紧追慢赶把四个老的和范文斌的棉大衣做出来,范文斌的布料都是雨桐拿出来的藏蓝色涤卡布。上面还加了一条栽绒的领子,看着雨桐换回来的布还多,冯艳敏给儿子又做了一身棉衣棉裤,这才让雨桐跟老孙头邮了出去。
雨桐在打包的时候加了两瓶伤药和一包红薯干,一大包兔肉干,简单写了一封信邮寄过去。没想到多余的东西让范文斌出神良久,他一吃就知道是那女人的味道。
第261章 261.六十年代地主婆 23
过年的时候李子勋的夫人带着小儿子过来一起过了年, 好在这两年丰收, 大伙的粮食都够吃,人来的再多对于雨桐都不成问题。家里存货多,借着过年那几天雨桐和冯艳敏都收拾出来, 炖好了放大盆里, 想吃了成一碗热上。
范文斌给这里寄过来一袋子山货, 老两口看到儿子平安的信才算放心。村里只要没外人过来还算安宁。气氛紧张了他们就受些罪,外面一缓和, 雨桐他们的日子相对就好过。大家都搞生产,累死累活,谁有空干那些无聊的事!
随着第一批知情的到来,村里开始了每天学习,一段话, 一首诗, 一首词, 一句经典,每天生产队出工前先来一段。二队的知青是上海过来的胡晓兰,女孩很清秀,一身绿军装,让柳河村的村民开了眼界。
胡晓兰的普通话说的不是很流利,语录读起来就像唱歌, 这让村民很无奈, 一脸懵懂听不明白。胡晓兰急得冒汗, 最后还是樊立兴的大闺女初中毕业的樊少红充当翻译才算顺利。
背这些东西这不要了目不识丁人的命嘛!年轻的还好, 上了岁数的哪还记得着。每天浪费时间学这个,村委的人背地里一商议,这就是吃饱了闲的!学习不反对,但是别学那么拗口不懂的,背几句简单的没啥,但别来长篇大论的。
闲的就得找活干!于是几个生产队长像是商量好的,针对下乡跟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加强了劳动强度,各队的知青劳动一天疲惫不堪,觉睡不醒,话都懒得说了,哪还有精神精力向广大群众宣传教育。
哎呦!雨桐看着那几个嫩芽那个可怜!不过她不心疼,因为他们刚来就针对他们这些特殊人进行了教育,时不时跟他们做个宣传批判。雨桐越来越佩服老谋深算的李茂兴了!年轻人张狂就是欠收拾!她只想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干活过日子。
大家不得不承认,自从雨桐和李子勋接手了养猪场,生产队的猪圈干净不说,二队的猪都比别的生产队长得壮实,过年同样杀一样头数的猪,二队就是比别人多分半斤肉!这是咋回事?别的生产队赶紧来取经。
来了才知道,敢情人家把猪当祖宗伺候!谁能做到?还真不好做!别的生产队饲养员背地里骂雨桐变态!雨桐置之不理,日子照常过,只要上面不来检查组的,不组织开大会就是好事。
偶尔来一次就当生活调剂,她的乐观带动着周围的人,雨桐也不亏待她好的人,各家的孩子没少在她这里得到实惠,各家过年过节没少她的美食,因为她有一个很好的借口,三老的亲戚孩子们送来的多,大伙儿分分。
还有一个大伙儿受益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学校上课期间都是加上劳动,尤其国胜他们大一些的孩子,麦秋大秋都跟着干,平时也要参加集体劳动,学习可想而知,雨桐把几个孩子叫到一起开诚布公谈了一次,也跟家长私下聊了聊,刘兰干脆,“你说咋办?我听你一句话”
“那就从现在开始初中高中的都学起来,该上学上学,晚上都过来跟国胜小刚学习来,冯姨那是大学的老师,还有那几个老头都不简单,跟他们学可没亏吃”
几家一合计,雨桐的厢房就成了学习班,因为雨桐算过了,等恢复高考,这群孩子都能赶上,第一年不行,就第二年,而第一年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