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宗教与体验 > 奇人的修证

奇人的修证

奇人也是人,他们之所以称奇,

是因为具有超乎常人的忍耐、愿力、智慧、慈悲、精进等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常对各种的奇人异事感到惊讶,以为不可思议,其实,古代的典籍里记载了很多的神奇事物,比现代的玄异之事更引人入胜。我们今天越过千百年的时光隧道,参访这些奇人异事,为的是探索古往今来伟大人物的智慧、愿力,学习他们忍辱、精进的精神力量,而不仅仅止于好奇和兴趣。

什么是“奇人”呢?就是具有大忍耐、大愿力、大智慧、大慈悲,能够了脱生死,断尽烦恼的奇妙之人。他们对于生命意义,常常别有会心;对于生活境遇,总是巧于解脱,他们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灵和气质。以下从六个角度来谈谈佛教里的奇人,并借由他们的修证了解佛教许多微妙玄通的智慧。

一、从忍耐看佛教的奇人提到“忍耐”,有的人心里会想:“我的脾气很好,我待人也很和气,什么挫折我都能忍受,我的忍耐功夫也是不错的!”“忍耐”并不只是平常生活的忍受能力,而是指灾难考验来临时,能够忍辱耐烦的自制力。以下举几个佛教里大忍耐的奇人,作为参考。

1.宋朝的浮山法远禅师,听说北方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就邀天衣义怀禅师等八个人,千里迢迢从南方行脚到北方去参访名师;他们千辛万苦地走过高山峻岭,历经几个月才赶到那所寺院。一行八个人依照规矩进客堂挂单,可是,从早上一直等候到中午,都没有法师出来招呼,几个人又饥又饿,寒冷的风又呼呼地吹,有四个人受不了饥寒,就走了。剩下的支撑到了黄昏,还是没有人理他们,终于又有三个人待不下去,决定走了。到了晚上就剩下法远禅师孤单一人。冰冷的寒风一直灌进来,法远禅师又饿又冷、手脚都冻麻木了,可是,他下定决心,为求佛法绝不退缩。这时来了一位知客法师,很不客气地斥逐他:“喂!你为什么还坐在这里?快点走啊!”

法远禅师一动也不动,很恳切地向知客法师表白求法的虔诚。想不到知客法师完全不听他的解释,只是一个劲地斥逐:“没有人理睬你,你就应该走了,还啰唆些什么?”

法远禅师丝毫不被知客法师的严词厉色吓阻,依旧端庄地坐着。知客法师看他竟赖着不动,回身捧来一盆水,兜头泼过去,泼得法远禅师一身湿淋淋的,水滴被寒风一吹,便化成了冰,冷冽刺骨,法远禅师却依旧八风不动地端坐着,缓缓说道:“大德,我千山万水来此求法,岂是这一盆水就能把我赶走吗?”

各种困难、苛责、侮辱都动摇不了求道热忱的法远禅师,终于如愿地被留了下来,但法远禅师在寺里挂单以后,生活却更难过了,可说是众苦咸集。每天负责煮饭给好几百个人吃饭的法远禅师,看大家生活得这么苦,实在不忍心;有一天,拿了点油掺在锅里,煮成稀饭给大家吃,大家吃得非常高兴,还取名叫“五味粥”,这件事被当家法师知道后,可不得了,立刻传唤法远禅师来骂:“你怎么可以拿常住的油煮饭给大家吃?你这么会做人情?赔油!赔常住的油!”

法远禅师合十答道:“我没有钱赔啊!”

“没钱赔?把你的袈裟、棉被、铺盖留下来赔偿!”

法远禅师凑齐所有的衣物赔偿还不算,又被赶出山门,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了。这时的法远禅师,一心不乱静静地在山门外打坐,不顾风吹雨淋,不退初心的等待机会再进去挂单求法。这样熬了半个月之后,寺里的住持才发现有一个人寂守在长廊上,仔细一看,竟是因添油下菜被迁单开除的法远禅师,便走过去责问:“你怎么还坐在这里不走啊?你坐多久了?”

禅师恭恭敬敬地答:“半个月了。”

住持一听,立刻借题发挥:“什么?你白白在这住半个月了?算房租!算房租!”

这时的法远禅师已经身无分文了,哪里有钱付房租?只好到处诵经来还债,虽然艰苦备尝,但是修学佛法的愿心却始终不放弃。住持看到法远禅师能经得起火煎冰冻的考验,法性具足,这才立刻升座,请法远禅师接掌住持职位。法远禅师深明“心是怨家,常欺误人”的妄境,忍了又忍,终于能戒瞋除垢,如法成道,达成《法句经》里“舍弃忿怒,灭除慢心,超越一切束缚,不执着心和物;无一物者,苦恼不相随”的境界。

2.西藏的密勒日巴尊者,也是借助大忍耐、大精进而修持正法。年轻时的密勒日巴,因为修持密宗的咒术黑业,不用在正途,后来悔改知错后,就不远千里礼拜马尔巴上师学道;上师因为他的根习未净,为拔除往昔所造罪业,再三应机度化,在生活里锤炼他的忍辱心性。当密勒日巴拿着经书到佛堂里准备持诵时,上师就挥赶斥逐他:“你的书拿到外面去!我的护法神嗅了你的邪书气,会打喷嚏的!”

密勒日巴立刻觉得羞惭,心想:“上师大概知道我的书里有咒术和诛法吧,我今后决不能再使术造孽了!”

为了供养师父,密勒日巴四处化缘,好不容易讨来21升麦子,他用14升麦子买了一个崭新的大铜灯,再把剩下来的麦子装在自己做的皮口袋里,捆在铜灯上,一路万分吃力地背回来。满满一口袋的麦子极重,铜灯也压曲了肩,好不容易背到上师住宅前,已经疲惫不堪了,扑通一声,把东西从背上卸下来,落地太重,把房子都震动了。上师出来一看,立刻申斥说:“这个小子,气力倒真不小啊!你是不是想把我的房子弄倒,压死我啊?真可恶!把口袋拿出去!”

一面责备,一面还抬起脚踢他。密勒日巴只好把麦子拿到外面,心里暗想:“这位上师真不好惹,以后总得好好地谨慎侍候才是!”

像这样借题发挥的责难,几乎无日未有;严苛无情地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在动心忍性间启迪密勒日巴的法性,一直到历经种种挫辱鞭策,终于得到心传正法后,马尔巴上师才和颜以对,师徒两人抱头痛哭一场。密勒日巴所证得的无上妙谛,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非难与挫辱中成就的。

所以,刻骨铭心的要求,是诸佛菩萨的慈悲;而能够吃得苦中苦的人,才能直证菩提,求成佛道。

佛教所讲的忍耐,不仅要忍合情合理的责求,忍一时一地的折磨,更要忍受悖情逆理的误解,把忍耐当作诸佛菩萨的慈悲教诲、福报修持,在其中肯定自我的道德人格,肯定真理正义终必水落石出的信念。我过去修行学道的时候,也曾受到各种试探、磨炼,虽然跟这些前辈比起来,是百分不及一、千万分不及一的,但是已经使我感受到“至艰至苦的磨炼,是为了至深至久的幸福”的意义,也训练了我“千磨百劫犹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态度;可以说我今天的一切所学所能,都是吃种种苦、耐样样劳而磨炼出来的。

3.金山寺的妙善禅师,世称“金山活佛”,是现代人,1933年在缅甸圆寂。他行迹神异,又慈悲喜舍,到今天还流传着许多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奇事。

在金山寺旁的一条小街上,住了一个贫穷老婆婆,与独生子相依为命,偏偏这儿子忤逆凶横,不时打骂亲生母亲。妙善禅师知道此事后,生起了悲悯心,便常常去探望老婆婆,为她说些因果轮回的道理。那个逆子非常厌恶这个和尚常来家里,有一天起了恶念,悄悄拿着粪桶躲在门外,一等妙善禅师走出来,就不声不响地把粪桶朝禅师兜头一盖,刹那间腥臭污秽的粪尿淋满了禅师全身,一时轰动了半条街,大家赶来看热闹……妙善禅师却不气不怒,一直顶着马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边,才缓缓把马桶取下来。旁观的人看到他的狼狈相,更加哄然大笑,妙善禅师毫无在意地说:“这有什么可笑的?人身本来就是众秽所集的大粪桶,大粪桶上面加个小粪桶,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有人问他:“和尚,你觉得难过吗?”

妙善禅师说:“我一点也不难过,老婆婆的儿子对我慈悲,给我醍醐灌顶,我心里正觉自在哩!”

受苦受辱到这种地步,还能一心不乱地离妄去瞋,妙善禅师的心胸是何等高超!后来那个忤逆儿子觉悟了,来向禅师谢罪忏悔,金山活佛欢喜地向他开示:“父母养育之恩山高海深,佛陀说:‘若人百年之中左肩担父,右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父母养大你,费了多少心血精神,你不能让母亲时时欢喜安乐,反而打骂犯上,如此不孝,何以为人?”那个逆子听了,衷心悔悟,跪在活佛面前,痛哭流涕地忏悔道:“我真该死!我真该死!”

受了活佛的感化,那个逆子从此痛改前非,竟以孝名闻声乡里。后来母子两人皈依佛门,受持斋戒,一起做了佛门弟子。

佛教相信“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争”,像金山活佛这种忍耐,是勇于牺牲的精神,不是软弱的行为,所谓“舍恚行道,忍辱最强”,它的力量之大、功德之多,是布施、持戒所不及的。

古诗说:“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太刚则折,以暴乱、武力为处世态度,很容易遭受到伤害、毁坏。拿我们的牙齿与舌头来比喻,坚硬的牙齿未老先落,而柔软的舌头却伴随我们至死,可见刚强刚愎不一定长久,柔和柔顺不一定软弱。像寒山子的诗:“人来谤我我何伤?且忍三分也无妨;却为儿孙榜样计,只从柔处不从刚。”可见忍耐是潜移默化的功夫,能忍一时之辱,便能夷灭自己一时之戾气;能修一世的忍耐,便能默化他人一世的顽冥。

百炼钢之所以能化成绕指柔,全凭“忍”字一诀。从浮山法远禅师、密勒日巴尊者和金山活佛忍辱的事迹中,应能得到很好的启示。

二、从愿力看佛教的奇人所谓“愿力”,是为了实现人生崇高的目标及理想,不惜牺牲奉献的一种大无畏的力量。身为佛弟子,最大的愿力就是绍续诸佛慧命,担负如来家业,使众生都能苦海得度。佛教的奇人,他们所抱持的愿力是:以大慈悲度众为愿——是为大我、公义而发下弘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利而发愿。以大无畏精神为力——这种力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力,不是诉诸意气的蛮力。

结合大愿心和大无畏所形成的力量,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有达不到的理想,办不成的事业。以下是结合此愿心和力量的例子:

1.唐朝的鉴真大师是江苏扬州人,饱读经论,弘扬佛法不遗余力,深为当时士民所重。那时有两名日本僧人荣叡、普照,久仰鉴真大师的盛名,特地渡海来请大师前往日本弘法。大师为了使佛法的甘霖能普沾天下苍生,便欣然应允。许多弟子劝他不要贸然前往,以免遭遇不测。鉴真大师说:“为大事也,何惜生命!”坚持前往日本弘法。

但是,一次又一次地阻碍,几度扬帆历经千辛万苦,一路上困难重重,不但未能达成佛法东传日本的愿心,反而因局困海中孤岛两年,导致双目失明。然而,再大的艰难困苦,终不能遏阻大师远渡重洋的愿心,他内心深觉弘扬佛法于海外的事业“舍我其谁”,因此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经过12年的艰苦备尝,终于在第6次的航行后圆满实现。

鉴真大师为这个荒陬野岛带来了宗教、文学、医理、建筑、服饰、美术、工艺、蔬果、文物制度等种子,散播在东瀛三岛的土地里,使日本初民能亲炙大唐文化,普沾法喜。鉴真大师为了弘法异域的悲愿,不惜与顽民周旋,在误解中忍辱,在逆境中精进,甚至奉献自己的器身,用大无畏的精神来导航,以佛陀慈悲的愿心作依靠,终于完成了启导日本文明的弘法家业。

所以,真正的愿力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会在忍辱、持戒中萌芽,在慈悲、精进中结成奇花妙果。

2.唐朝的玄奘大师,一生殚精竭虑于佛经的传译事业,亲自跋涉瀚海,攀越峻岭往西方取经。其绍隆佛种、光大佛法的弘愿,不曾因路途遥远、时日漫长而稍怠。当他身陷荒地沙漠,命在垂危之际,还咬紧牙关地发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这种为佛法献身的大愿,终于使他平安地从印度取经回国,承续佛陀的慧命光辉,让中国佛教从此开花结果。我们常说佛教的四大精神是“悲、智、愿、行”,地藏菩萨怜恤地狱众生的煎熬辛苦,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悲愿,这种大愿已包含了大悲、大智、大行的精神。所以,我们从愿力来看佛教的奇人,不仅只看愿的大小,更要体会古德先圣们愿心的崇高伟大,他们的“奇异”之处,正奇在此中。

三、从智慧看佛教的奇人在佛教里,不仅80岁的老禅师、老和尚具有奇人异事,有时候连10岁的小沙弥也令人称奇,7岁的均头沙弥证得阿罗汉果,就是极好的例子。以下另举几例来说明奇人的智慧。

1.从前有两国交战,甲国向乙国下战书,限对方数日之内回答8个问题,如果能圆满答复,甲国便俯首称臣,如果答不出来,表示这个国家没有智慧之士,不足以立国。乙国的君臣,对8个难题百思不得其解,眼见大难将至,国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好向全国百姓张贴布告,谁能解答这8个问题,就封他高官爵,赐他厚俸禄。一天天过去,眼看期限将至,还是没有人出面,到了最后一天,有个老禅师游方而来,看到告示上的8个难题,抚掌大笑,撕下告示,来到国王的面前说:“这些问题太简单了,我能解答。”这8个问题是:

(1)什么水比海水多?老禅师说:“一杯法水比海水多。”一杯水浇在枯萎的花草上,花草得到及时灌溉,可以欣欣向荣,这杯水就是甘霖;一杯水给一个焦渴的人喝,他的咽喉内脏得以滋养,可以活命保身,这杯水即是甘泉;佛法的喜水洒在绝望、痛苦的心田,润泽他枯涸的心灵,使他获得新生,发挥智慧,贡献大众。一勺法水,便是胜于大海汪洋的甘露。

(2)什么人最美?有慈悲心的人最美。衣饰容貌的美是短暂的,人有老的时候,衣服有破旧的时候,只有慈悲心亘古常新。慈悲为怀的人能够化恶境为善缘,化假意为真情,化腐朽为神奇,使周围的人一起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人情的芳香。

(3)什么人最富?布施的人最富有。因为行布施的人有喜舍心,能够知足常乐,布施出去的是有限有相的财富,却能获得无限无形的心宝。所以说,布施的人最富有。

(4)什么人最穷?贪欲悭吝的人最穷。因为悭吝的人永远不能满足,欲求多则多苦,苦则不乐,心里像不毛之地,长不出欢喜的妙果。所以,物质的贫不算贫,心里的贫才是大贫。

(5)双马如何分母女?两只身高、重量、毛色完全一样的马,如何分别哪一匹是母马?哪一匹是小马呢?禅师说:“放一堆草在地上,看看哪一匹马让另一匹马先吃?让的是母马,吃的是小马。因为畜生也懂得亲情,母马一定慈爱它的小马,让小马先吃。”

(6)双蛇如何分雌雄?两条蛇,一样颜色、大小,如何区分雄雌呢?老禅师巧妙地解答这个问题:“弄一张网来,把蛇兜进去,公蛇一定非常着急,要找出口保护母蛇逃生,母蛇则会静静地卧在网里不动。由此可以知道哪条是公蛇,哪条是母蛇。”

(7)什么力量最大?老禅师说:“忍辱的力量最大。”寒山子有一首诗:“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忍辱的力量可以化贪瞋为欢喜,化困厄为平顺;忍辱的力量是沛然莫之能御的。

(8)什么人最不自由?也许有人会认为关在监狱里的人最不自由,事实上最不自由的是犯罪而不为人知的人,他虽然没有被绳之以法,关到监狱里,可是,他不管走路、吃饭,时时刻刻心里总有挂碍,日夜受到良知的谴责,死困在暗无天日的“心狱”里;这种良心不安的人,才是最不自由的人。

老禅师的智慧解救了这个国家的兵燹,使老百姓免于战火的蹂躏,所以,智慧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暴戾为祥和。

2.在佛教里,还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从他智慧流露的事迹中,可知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奇人。有一次,弥兰陀王故意非难那先比丘,诘责他说:“你跟佛陀不是同一个时代,也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

聪明的那先比丘反问他:“大王,您的王位是谁传给您的呢?”

“我父亲传给我的。”

“父亲的王位是谁传给他的?”

“祖父。”

“祖父的王位又是谁的?”

“曾祖父。”

那先比丘继续问:“这样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您相不相信您的国家有一个开国君主呢?”

弥兰陀王正容回答:“我当然相信!”

“您见过他吗?”

“没有见过。”

那先比丘又问:“没有见过怎能相信呢?”

“我们的开国君主制定了典章、制度、律法,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是,我相信他一定存在的。”

那先比丘微笑颔首说:“我们相信佛陀确有其人,因为佛教也有佛、法、僧,有经、律、论,有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历史事迹,他决不是虚构不实的人物,这个道理与你们有开国君主是相同的。”

弥兰陀王无法借此非难那先比丘,动了脑筋又想到另一个难题,他问:“你们佛教徒常常讲:‘人生第一快乐就是证悟涅槃,达到不生不死不灭的境界。’那先比丘,你已经证悟涅槃了吗?”

那先比丘谦恭合十道:“惭愧,还没有。”

弥兰陀王得意地问:“既然没有证验过,你怎么知道有涅槃的境界呢?”

那先比丘不直接回答,反问弥兰陀王:“大王,假如现在我拿一把大刀把您的膀子砍掉,你痛不痛啊?”

弥兰陀王变色说:“当然痛!哪有膀子砍断了不痛的!”

那先比丘追问:“您的膀子又没有被人砍断过,您怎么知道痛呢?”

弥兰陀王答:“我看过别人被砍断膀子的痛苦情状,我当然知道痛啊!”

那先比丘微笑致意道:“大王,我也同样地看过别人证悟涅槃时的快乐,所以我知道涅槃境界的美妙啊!”

弥兰陀王这个疑难又再次被驳倒,他还是不服,绞尽脑汁第三次发问:“你们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你怎么去原谅你的仇敌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