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往事百语③ > 人生三百岁

人生三百岁

泽安禅师送给他两句话:“此日不复,寸阴尺宝。”

有一天,一位信徒问赵州禅师:“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赵州禅师回答他:“你是被十二小时支使得团团转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时恰恰当当的人,你问的是哪一种时间?”

的确,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是心灵的时间,因为能够纵心自由,达古通今,所以他的生命展现了泱泱宇宙的全体大用;反过来说,不会运用时间的人,他的时间只是钟表刻度的时间,由于受到钟表指针的支配,一小时不会多,一分钟不会少,因此他的生命浑浑噩噩而渺小有限。

许多人问我:“你这么忙,哪里有时间计划这么多的事业?”其实我过去年轻的时候,就时常想:“假如我将来办教育,应该如何实现理想?”“假如我将来办杂志,应该如何充实版面?”“假如我将来布教,应该讲些什么内容?”“假如我将来办法会,应该如何计划程序?”……再加上出道弘法以来,我几乎每一天都在为信众而忙碌不已,但我不以为烦苦,也不觉得是在为别人解决问题,因为我从倾听、思维、喜舍、助人当中,不断地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由于过去的用心,所以一旦机缘成熟,不论创建道场或筹办学校,一切构想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工作就能够顺利进行。如今到了古稀之龄,我仍二六时中处处留心,即使身带病恙,仍工作不懈。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享享清福?或等健康恢复的时候再做呢?”我觉得韶光易逝,岁月荏苒,“等待”是生命的杀手,人生的意义是在有限的时光中,扩大生命的田园,与大家同享慧命的花果。

过去四川有两个兄弟同时发愿朝礼观世音菩萨的圣地——普陀山。哥哥想:我必须筹妥资粮,备好船只,顺江而下,朝礼普陀。弟弟想:我虽然身无分文,但可以沿门托钵,徒步而行。时隔多日,弟弟已经朝礼过普陀山,再返家乡,发现哥哥仍留在原地为筹措盘缠而苦恼。

类似这对朝山兄弟的,社会上的人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有些人明明今天只有一件事情,却特地把其中半件事情留待明天才做;但有些人手边即使有十几件事情,也希望一天就能够完成。所谓:“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懂得及时努力的人,当下就拥有“三百岁的人生”了。

记得过去我在建佛光山的时候,信徒说:“你没有钱,怎么建得起来?”我先搭个小草棚,慢慢计划,佛光山不就这样建起来了吗?我最初办佛学院的时候,教界有人说:“你没有人,怎么办得起来?”我先求其有,以一当十,当年一个个毕业出来的学生,不都成为今日佛教界的精英吗?我在办文化事业的时候,有人嘲笑我:“你没有经验,怎么做得长久?”我虚心请益,边做边学,如今各种文化出版不也蓬勃发展吗?我想办社会教育的时候,大家说:“你没有地,根本一筹莫展。”我先在寺院里成立技艺班,慢慢拓展,现在不也因口碑良好而获得大众的肯定吗?我不为困难所惑,反而视之为生命的资粮,林林总总的佛教事业于焉成立,不但充实了我的人生,也成为信众生命的一部分。欣见于此,所以,我更积极地从事各种弘法的工作。

过去别人看到我做事神速,一脸的惊喜,我连忙打趣说:“我是‘限时专送’。”现在承蒙信徒厚爱,法务更忙,我更加惜时如金,每次一分不差地赴约,总是引来一阵欢呼,我更为自己打趣说:“我是‘快递’。”其实,“限时”也好,“快递”也好,无非都是想要为自己创造更长久的生命。

我曾听过一则“滴水和尚”的故事,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意义,让我久久难以忘怀:仪山禅师在洗澡的时候,因为水太热,就呼喊弟子提桶冷水来加。一位弟子提了桶冷水来,将热水加凉了,便顺手把剩下的水倒掉。禅师不悦地说:“你怎么如此浪费?世间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只是大小价值不同而已,你却如此轻易地将剩下的水倒掉。你要知道即使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浇到花草树木上,不仅花草树木喜欢,水本身也不失其价值,为什么要白白浪费呢?”弟子听了以后,若有所悟,于是将自己的法名改为“滴水”,这就是后来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一滴水,可以助长树木花草的生存,这一滴水就是无限的生命;一句话,给人鼓励,让对方有信心地生活下去,这一句话就是无限的长寿。在民间,我们常看到一些妇女喊丈夫,不叫名字,而叫他:“杀千刀的”、“死鬼”、“短命”、“天寿”……如此不珍惜生命、感情,怎么能成为恩爱的夫妻呢?还有些人,一件衣服明明可以穿五年,但是他三个月就把它穿坏了;一双鞋子明明可以穿两年,但是他几天就将它磨损了。一些父母任小孩在沙发上跳跃翻滚,在桌子上任意敲打切割,好好的物品没用几天就千疮百孔,凹凸不平,令人不忍卒睹,像这种从小就不懂得珍惜生命价值的人,将来如何期望他能懂得“人生三百岁”的意义呢?小猫小狗如果常常得到赞美,会长得更活泼美丽。一花一草若能常常得到照拂,也会活得欣欣向荣。当然,有些人的生命能与风霜雨雪奋斗,但多数人的生命要在慈爱关怀之下成长,我们能关爱别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自然能获得延长。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说话要立志说有“三百年”功用的话,做事要立志做“三百年”长久的事业。凡是一言一行都能够影响“三百年”的人,就是最懂得生命意义的人了。

唐伯虎有一首打油诗,形容人生的短暂,道尽了古往今来许多人心中的遗憾: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其实,如果你了解生命的意义,就不会如此怨叹了。你看,坚贞不拔的老松,一活就是数千万年之久;尼拘陀树的一粒种子,也能够繁衍出无限的生机。还有,颜回只活了三十岁,他的善德贤名不是流传千年吗?僧肇大师也只活了三十一岁,他的一部《肇论》,千百年来不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佛教吗?真正懂得生命的人,不会受时间限制,不会受空间阻碍。

两千五百年前的灵山胜会,在虚云老和尚的眼中,宛然存在;十万佛土外的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也正在那里说法。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我们用口说,可以创造无限的生命意义;我们用耳闻,可以听到无限的生命在呼叫;我们用目视,可以看出无限的生命在活动,甚至我们用心思维,都能够体会无限生命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件事都是要依靠众多的因缘才能成就,每一个人都是要仰赖无限的生命才能成长。像现代人所提倡的“集体创作,共襄盛举”,就是在实践“同体共生的生命”。只要我们抱持服务大众的理念,一刹那间可以创造无穷无尽的生命,一微尘中也可以安立无量无边的法界生命。

举目望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展现生命力的舞台,即使是一茎小草奋力从石缝里冒出来,接受雨水的洗礼、阳光的照耀,也是为了长养生命;即使是一棵寄生的树藤,攀爬在墙头上,迎风摇曳,搔首弄姿,也是为了延续生命;甚至螟岭子也知道父母不能生育,因而借助别的昆虫来展现自己的生命。

俗话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其实,名倒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将小我的生命融入宇宙大化之中,造福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一己的意志流入整个世间,与虚空万物同在,那才是生命的真谛。阿弥陀佛之所以为万人崇拜称念,就是因为他证悟了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意谓超越了时间,无量光意谓超越了空间,能超越时间的人才是与真理相契合的人。因此,“三百岁”还是一个人生短暂的理想,如何扩大永恒的理念思想,我们还应该要向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迈进。

(一九九九年七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