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往事百语③ > 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

我自幼在深山古刹熏习佛法,成年后又踏入社会弘法利生,深感禅门里所谓的机锋相对,世间所讲的机缘际遇,往往发生在“一念之间”。

我闲来喜欢一书在握,神游天下,经常发现无论是古今中外反败为胜的战争,或者是各行各业出奇制胜的事例,其关键莫不是在“一念之间”。

多年来,我观察纷纭世事,研析始末究竟,时时觉得人生数十寒暑中的成败得失、缘起缘灭,都与我们的“一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回首前程,自觉一生当中有许多事情,也都是取决于“一念之间”。

十一岁那年,母亲携我离乡,找寻在战争中失踪的父亲,途经栖霞山寺,我趁母亲礼佛之际,好奇地在寺内到处观看,遇到一位知客法师出奇不意地问我:“小朋友!你要出家吗?”我因为急于回头找母亲,就随意说了一句:“好啊!”没想到他真的为我引见监院志开上人(后来成为我的师父),为了信守承诺,我只好与母亲辞别。如今,我由衷感谢这无意间的“一念”,使我得以及早遨游在真理的大海之中,汲取无边的法味。

我原本生性羞怯,不敢面对大众,因此来到台湾以后,即隐守在寺院中,于从事苦役之余,以教书写作弘扬佛法。

一九五二年三月,我在龙山寺遇到李决和居士正四处央请法师到宜兰弘法,无奈却因宜兰地处偏僻而乏人问津。我心生不忍,故毛遂自荐。李居士闻言,万分欢喜,回去后立即来信聘请。

就因为这“一念”的不忍之心,我来到了风光明媚的兰阳平原;也为了这“一念”的慈心悲愿,我开始鼓起勇气,面对社会大众,普施法雨,广行教化。宜兰之行,又成了我一生最大的转折点之一。

习与群众接触之后,弘法邀约相续不断,山巅水湄都有我的足迹。后来,远在高雄的信徒居然也闻风前来请法,他们的热忱如同南台湾的太阳一样强猛,每次总是请了乐队到火车站隆重接送,一路上吹吹打打,经过市区,鞭炮声、鼓掌声更是不绝于耳,引来路上行人侧目围观,行车驾驶也纷纷探头,令我坐立难安。后来有好几次来去,想尽办法,悄悄地换了几班不同的火车,还是难以逃过。

有一次,我听说某位信徒生病,即前往探视,没想到附近信徒早就已经在目的地守候良久,争相邀请我去作家庭普照,每到一处,总是瓜果饼干摆满一桌,我一生不忍拒绝别人的好意,于是去了,一家又是一家,一天下来,肚皮都快要撑破了。

信徒的虔诚恭敬固然感人,但是我自觉福薄德浅,受不起信徒如此盛情供养,因而生起了不要再来高雄的念头。但是有一次当我启程北返,刚坐上车时,信徒翁陈盆老太太跑到我的车窗前,对我说道:“师父!你一定要再来喔!”这一句话,我不知听过多少人讲过多少遍,但是此刻她那种渴望的音调与诚恳的态度,深深地叩击着我的心房。正因为这“一念”的感动,我决定与高雄再续法缘,因此,才有后来的佛光山。

一九六七年,我无意间听说越南褚姓华侨全家大小陷于经济困境,正欲一死了之,我当下就决定筹钱购买他所拥有的一片荒山,为其解困。为了这“一念”的悲愍,我不知花费多少唇舌力排众议,因为这里既没有秀丽的山光水色,也没有便利的公共设施,放眼望去,有的只是满山的刺竹,遍地的芒草。

好不容易说服大家,接着就是千辛万苦的开山工程,我和徒众每天在烈日骄阳下,担石凿地,挥汗如雨。遇到狂风暴雨,我们又得不惜身命,在山崩洪水中,搬运沙包,防止灾患。经过一番艰难的奋斗过程,荒山野地才呈现出寺院的初貌。今天佛光山能有这番繁盛的景象,全都是二十八年来不断努力开发智慧、劳力的结果。

所以,“一念”固然足以形成人生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自己必须肯用心,肯出力,去完成那最初的“一念”。

回想我这一生从俗家到出家,从大陆到台湾,从宜兰到高雄,从寿山寺到佛光山,乃至从岛内到岛外,虽然无一不是“一念”所造成的结果,但是其间不论是出自无心的“一念”、勇敢的“一念”、感动的“一念”、慈悲的“一念”,我都心甘情愿地坚持那“一念”,做好那“一念”,甚至为了“一念”,一生吃尽苦头,受尽委屈,也从无怨悔。

我的弟子满和是台大外文系毕业的高材生,数年前,他以高分通过托福与GRE考试,就在申请留学时,他幡然醒悟,写了一封长信给我,诉说他的心声:“……要做一个出家人,是从发心、慈悲做起,而非从研究学问开始。我为了别人的希望、鼓励而去读博士,但是我仔细想想,我不要这些,我是来出家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