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 > 入不二法门

入不二法门

一多不二,

空有不二,是非不二,善恶一心。

须弥山与小芥子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讲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脑袋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合十微笑:“奇怪了,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

李渤听了,当下恍然大悟:原来事物本无大小的分别,所大所小都生于人心。

一座须弥大山和一粒小芥子相比,到底孰大孰小?我说,一样大,一样小。在佛法来讲,自性也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不受时间和空间支配的,也就是“理事无碍”的道理。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有很多个了;但是,在佛法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

一朵花与一个虚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一朵花是集合了宇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即等于是一个虚空,“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这也就是一多不二。

再进一步从世法上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要吃饭穿衣,要坐车住房子,要希求多闻、滋养色身……这一切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农夫种稻、工人织布、司机开车、建筑师盖房子、专家学者讲授、科技信息传播等等而来。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一个人必须仰赖那么多人事的聚集辐凑才得以生存,这个“一”岂不是包含了无限?

《阿含经》里有一则故事,也是记载小小一粒米饭的力量相当于一座须弥山。

话说有一对贫穷的夫妇住在炭窑洞里,四壁萧条,夫妻俩甚至要共穿一条衫裤——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只好守在家里;妻子外出时,丈夫衣不蔽体,也只好待在洞里。一天,风闻佛陀率领弟子们到附近托钵乞化,夫妻俩就商量:“我们过去不知道布施种福田,才会落到今天这样穷困的地步,现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来此教化,怎么可以坐失这样大好布施的机会呢?”

说着说着,妻子深深叹息:“这个家几乎一无所有,我们拿什么去布施呢?”

丈夫想了想,毅然说:“不管怎么样,我们宁可饿死也不能错失这个机会。我们如今唯一尚称完整的东西就只有这条衫裤,我们就拿它供养佛陀吧!”

夫妻俩于是欢欢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裤布施出来,这使佛陀的弟子们颇感为难。大家把这条裤子传来推去,一个个掩鼻而避,最后还是阿难尊者拎着这条裤子来到佛陀面前请示:“佛陀,这条裤子实在不能穿,还是丢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训:“诸弟子不可以这样想,穷人的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就拿来给我穿吧!”

阿难心下惭愧,捧着裤子和目犍连一起到河边清洗,谁知道裤子刚一浸水,整条河立刻波涛汹涌,暴涨暴落。目犍连一急,就运起神通把须弥山搬来镇压。压了又压,还是无法平息波涛,两人只好赶回来禀告佛陀。这时候,佛陀正在用斋,就轻轻拈起一粒米饭对他们说:“河水翻涌,是因为龙王赞叹贫人能够极尽布施的愿心,你们把这粒米饭拿去,就可以镇住了!”

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佛陀,那么大的须弥山都压不住,这么小的一粒米饭怎么可能镇压住那样的狂涛巨浪呢?”

佛陀笑着回答:“你们拿去试试再说吧!”

阿难和目犍连半信半疑地将这粒米饭丢进河里,河竟然一下子就风平浪静了。两人深觉不可思议:难道一座须弥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饭吗?回来后立刻请教佛陀。佛陀开示道:“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一粒稻穗从最初的播种起,经过灌溉、施肥、收割、制造、贩卖……累积了种种的力量与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的,正如同那件裤子是贫苦夫妇唯一的财物、全部的家当,它所包藏的心量也是无限的!四海龙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与裤子的功德一样大,都由虔诚一念引出,所以赶紧退让称善。由此可见,只要虔诚一念,则小小一粒米、一条衫裤的力量,都可以与千千万万座须弥山相等!”

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写成一首偈,来警示天下的众生:“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佛经里面还有一则类似的故事。

有个四处乞讨维生的贫女也想种一次福田,于是辛辛苦苦攒钱,好不容易省吃俭用地存下来一块钱,就毅然拿出来布施了。寺院的住持法师知道这件事,就向弟子们宣布:“今天的供斋我要亲自主持,为这个虔敬的女居士祈福!”

不久以后,一块钱的功德给这个贫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奇遇。原来自从这个国家的王后去世之后,国王闷闷不乐,大臣们为了使国王宽心解闷就安排了一场狩猎游乐。当国王一行路过森林的时候,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团闪闪发光的光圈。国王很奇怪,一行人策马向前,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衣服虽然褴褛,可相貌十分清秀。国王立刻喜欢上了她,就把她带回王宫,不久即成亲结婚了。

贫女做了王后以后,心里十分高兴:我当初只供养了一块钱,想不到竟然种下了这么大的福田;我应该再去寺里好好向菩萨谢恩,布施更多的银钱才对!

于是,她就盛装华服地准备了几十车的银钱供品,前呼后拥向寺院出发。一路走她一路想:当初我只不过布施了一块钱,住持大和尚就亲自为我祈福;今天我布施了这么多的供品,他一定更重视我了!

不想,这次只有几位知客师父代表住持接待、祝愿,一切行礼如仪,并没有什么特别隆重的表示。年轻的王后悻悻然面带愠色地走了,住持这才请人带信给她,说:“当初,一块钱是你全部的财产,你以万分的真心来供奉,显出你布施的虔敬。现在,几十车的供品只是你财产的九牛一毛,而你又存着自大心理来供养,身心不能无染无垢,何来庄严功德?”

所以,“欢喜的一念”的布施,其功德是很大的。无论是须弥芥子的大小比较,还是布施功德的大小较量,小大大小,全然不从形相、表相上去拘执,而是从理事圆融、内外一如的法身慧命上去体证的,正所谓“总一切语言于一句,摄大千世界于一尘”。

·佛光菜根谭·只要耐烦有恒,时间的浪潮会将“小”人物推向时代的前端;

只要脚踏实地,历史的巨手会将“小”因缘聚合成丰功伟业。

空非空,有非有有个叫李大福的中年人,不务正业,每天都要上茶楼喝早茶。有一天,他从茶楼窗口向下望,看到地下有一串钱,贪心大起,急忙奔下楼去捡拾。谁知道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蛇,哪里有钱的影子?李大福大失所望地回到楼上,越想越不甘心,往下一看,又是一串亮闪闪的铜钱。他飞快跑下楼,一看,还是死蛇一条!他垂头丧气地回到楼上,再往下看,又是一堆钱。他第三次奔下来,唉!又是蛇。惹得茶楼里的人都笑他痴心病狂。他十分不服气,就把死蛇带回家钉在墙上,一面看一面骂:“你这东西,一早害得我上上下下好辛苦,我看你现在怎么变!”话才说完,墙上的死蛇又变成了一串铜钱。李大福急忙冲过去想一把抓住,却不小心踢到桌脚,把脚给跌断了,又白白赔上一大笔医药费。

对世间万物贪求无厌,终会变成赤贫;对生死命限贪爱执著,毕竟难逃空苦。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总认为空就是空、有就是有,一般人总想避空趋有,以为有比没有好,结果常常弄得一颗心在顽空妄有里疲于奔命。《景德传灯录》里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自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曾有无,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差。”

其实,空不是真空,有不是真有,空有之间,既非对待,亦非分别,而是纯然如一、理事无碍的。这个道理可以从下面的公案来参出一些消息。

有人问西堂智藏禅师:“有天堂和地狱吗?”

智藏答说:“有。”

那人又问:“有没有佛、法、僧三宝呢?”

回答是:“有。”

那人不停地问了许多不同的问题,智藏禅师都回答说:“有。”

那人因此忿忿地责问:“和尚,你怎么老是说‘有’呢?难道没有例外的吗?为什么我以同样的问题去问径山和尚时,径山和尚却说一切全是个‘无’,和你说的完全相反呢?”

智藏禅师一笑,就问他:“你有没有妻子?”

那人答道:“有。”

智藏又问:“径山和尚有没有妻子呢?”

那人失笑说:“没有啊!”

智藏也笑:“这样的话,我说有,径山和尚说没有,不是对极了吗?”

那人听了立刻大悟,拜谢而去。

有,是世法,是生活的妙用;无,是出世法,是生命本体。佛法,就是空有相融的中道之行,是真空妙有的圆融中道。如果我们能够以般若智能观照出“真空妙有”的实相,不起“分别风”,不刮“对待雨”,则空有之间自然冥合圆融,如同日照山河、山河浴日,自然便能“空有不二”了。

·佛光菜根谭·想要千人头上坐,先在万人脚下行;

唯有先做众生的马牛,才能成为最佳的龙象。

是是非非有个人向曹山禅师求救:“我通身是病,请师父医治一下吧!”

曹山禅师手一挥,抬眼望天:“不医!”

那人一愣,又疑又惑地问:“为什么不医?”

曹山禅师笑道:“要叫你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看了这个故事,读者是不是疑惑:岂有此理!不救人倒也罢了,还要人家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这未免太狠心了!佛法不但是即是,非即非,还要在“是即是非,非即是是”中求,更要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处求大觉悟、大解脱。

我现在请大家参一参:

——你病的是什么?不病的是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