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 > 人际交往的明灯

人际交往的明灯

悲天悯人,

谨言慎行。

与人为善,心甘情愿。

保密是一种涵养燕太子丹与义士田光谋刺秦王。田光推荐荆轲,燕太子丹叮嘱道:“此事关系燕国存亡,务请保密。”田光应允,回家后立即自杀,他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不会泄密。

人世间有公事,有私事,公事应该让大家知道,私事不必给人知道。朋友之间也会有秘密,彼此知道的秘密愈多,愈能成为好友。所以,好朋友就要有替对方保守秘密的义务。当一个人觉得保密比泄密更为快乐时,这人是真正成熟了。

然而,世间上真有秘密吗?一般的人,见到人都说:“我有一个秘密告诉你,请你不要告诉别人。”听者随后又跟第三者说:“我有一个秘密告诉你,你不可以告诉别人。”如此辗转不多时,所谓秘密已然天下皆知矣!

泄密传播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以能得到内幕密事表示自己的身份特殊、自己很有办法;泄密更可以表现自己的权威,所以泄密的情形就很普遍了。就连《六祖坛经》中,弟子听过六祖说法后,还要问:“另有密意否?”六祖回答:“密在汝边!”可见好探秘密实乃人的天性也!

有人喜欢刺探机密,有人恨不得远离机密。因为知道别人的机密,有时候会惹来是非,甚至杀身之祸,所以就尽量远离别人的密谈、别人的密语、别人的密事;凡是秘密,尽少参与,这也是明哲保身之道。

所谓保密不保密,就是能讲不能讲。凡事能对人言而不言,谓之“失人”;凡事不应对人言而言之,即为“失言”。自己的密事不去张扬,这是涵养;他人的密事过分宣扬,这是失德。守密和泄密,应在此中矣!

·佛光菜根谭·金钱丢了可以再赚,名誉丢了永不再来。

故为人处世要多留口德,尤其是阴德。

化解的力量敌视父亲20多年的女儿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痛哭不止。有人问她:“你是不是还恨父亲呢?”她回答说:“我早就恨累了啊!”

平时我们看到鸡鸭被捆绑,觉得很可怜;看到鸟雀关在笼子里,也感受到被囚禁的痛苦。其实人生在世,不是一样被许多爱恨情仇紧紧束缚吗?人生要求得解脱,必须懂得自我化解。那么,人生要化解什么呢?

一、化解危机。所谓“人在家中坐,危机四面来”,人生哪个地方没有危机呢?一阵龙卷风来袭,房屋被吹得片瓦不存;新买的汽车,因为连夜大雨引擎泡水,就这样报销了。想要化解危机,先要建立忧患意识。危机可能随时发生,凡事小心谨慎,自求多福。例如,把房屋建得坚固一点,比较不怕龙卷风;或住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就有邻居可以守望相助。依此类推,凡是会造成危机的人、事、时、地、物,都要事先防范,才能化解危机。

二、化解仇恨。人与人之间经常结下不必要的仇恨,有因为误会而生的,有因为吃亏而生的,也有因为语言伤害而生的。有的仇恨是直接的,有的仇恨是间接的。间接的仇恨,有时当事人根本没事,只是左右的人搬弄是非,加油添醋,因此结下梁子。其实,人间不应该有仇恨,就是有一些吃亏上当,也应该不要计较,而予以原谅。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仇恨、怨心都是不祥之事,应该化解为上策。

三、化解对立。人和人之间,有时候自掘沟壑,有时候自设围墙,因此产生对立。所以对立,大部分都是因为嫉妒,或者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同行应该是亲家,有了利益,分一些给人也不要紧。天下之大,人群之多,只要自己有智慧,买卖有做不完的买卖,利益有享不了的利益。

四、化解心防。人和人本来可以当朋友,但是有的人心里设防,就难以共事。世间,有的人喜欢成人之美,有些人专门喜欢破坏别人的好事。假如有人对我们设了心防,我们谦虚、礼让,或是赞美、馈赠,都可以化解之。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小人我们当然不能没有心防;而对于君子,不妨卸下心防,真诚相待,因为唯有真心才能赢得友谊。

·佛光菜根谭·持戒,能将坎坷的遭遇变成福乐安康的命运;

修定,能将浮躁的情绪化为平静清明的理智。

利己与利人穷人拿着唯一的一块铜钱买食品,店员接过一看,发现钱是假的,不肯卖给他。穷人急得直掉眼泪。正好一位军人经过,问明原委,就拿出一块钱给他,把假铜钱往上衣口袋里一放,就走了。穷人感激涕零,买了食品回家,军人随后上前线了。一天,一颗子弹射过来,军人感到前胸震了一下,可是并没有受伤。他摸摸胸口,从口袋里掏出那块假铜钱,发现铜钱的正中央凹了下去——原来是这块假铜钱救了他的命。

这就是利人又利己的故事,救人急难等于救自己。

在大乘佛教中,菩萨发心先为众生后为自己,“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其利人的精神可见一斑。一个普通人即便不能做到利人不利己,至少要能从利己想到利人,即所谓“自利利他”。

一般社会上对于利己与利人可分为四种:利人不利己,利己不利人,人己都不利,利己又利人。利人不利己的事情,在佛陀的本生事迹中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是最好典型。利己不利人可说是最普遍的,一个人生存在世间上处处都以“我”为前提,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譬如邻居同住,将自己庭院的垃圾扫干净,将门前的水沟往两边冲;只要自家门前清洁,脏乱移到别人家去也不管。或者住在楼上的人,夜里打牌、欢笑,常闹到十一二点,从不考虑楼下的人是否能够安眠。这是自私自利、没有公德心的人。人己都不利,这是天下最愚痴的人。看那开赌场、开酒家的人,迷惑人性,令人家庭不和,予人最大的不利。反看他本身,造作了恶因,以后自己还得承受恶果。还有制造吗啡、贩毒走私者,亦是人己都不利的勾当。最后一种是利人又利己,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从前印度有一位国王,名一切施,不论是谁,只要有求于他,都可遂意。在他的邻国有一个婆罗门子,生活困苦,于是母亲叫儿子去向一切施王求乞。

这时的一切施王正面临来自邻国国王的进攻。邻国大军开到一切施王城下,没有遇到抵挡,长驱直入,很快占领城池。原来一切施王为了不让百姓受到损害,已于前日半夜留下印绶,悄悄出城去了。他想把城池奉献给邻国,以换取百姓的平安。贪得无厌的邻国暴王为了斩草除根,出重金悬赏捉拿一切施王。

一切施王离开王宫之后,正好遇见那奉母命前来求乞的婆罗门子。一切施王得知小孩的遭遇后甚表同情,答应满足他的希求。小孩很怀疑,心想:一切施王身无一物,如何帮助自己呢?一切施王说:“邻国国王正出重金来捉拿我。你拿了我的首级去换取重赏。”小孩不忍心,最后一切施王说:“你把我捆绑起来,押送过去,总可以吧?”

小孩年幼无知,便照一切施王的话去做。进入城内,城中百姓看到一切施王被捆缚押着回来,都悲伤不已。有人把一切施王被抓的消息传给暴王,暴王随即命人将其带进宫里。大臣们看到一切施王,都伏地痛哭。暴王问大臣们:“你们为什么这样悲伤?”“大王,一切施王不但丢弃了国家和王位,现在更把他的身体生命布施给人,他的行为实在伟大,我们被感动得情不自禁!”

暴王听了大臣们这么说,残暴的心渐渐平息下来。他跪倒在一切施王面前,把印绶归还给他,说:“我得到你的国土,但我没有得到你的民心;你虽把一切都甘愿施舍,但你拥有最宝贵的人心。现在我明白了,用暴力获得的东西没有价值,你的国家我还是还给你。”

这就是利人的力量。

·佛光菜根谭·待人应似春风,处事须像夏莲,律己宜带秋气,利他犹如冬阳。

良师与益友一天早课刚完,大家正在晨跑,我发现一个人戴着帽子在前面漫步,就以班长的身份大喊:“你这个拖拉鬼,还不快一点跟上前面的人!”再仔细一看,那人竟是家师!他居然没有生气,对我微微一笑。家师虽然对我责深言切,但是总给我转圜的余地,让我感到他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

我的师父志开上人曾说:“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益友就像良师,良师也可以成为益友。

在过去,师长是天,学生是地,无论关系如何密切,总还是天地之间遥远的距离。唯有在佛门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认知,这是民主与平等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使得佛门伦理更加鲜活,更加有生命力。

关于良师与益友,我有四点意见:

一、他挫折时,我要给他勇气。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苦难与挫折本可以用来提升我们生命层次,也是可以让心灵更加净化的一种过程,但是倘若无法或不愿接受,那就成了真正的苦难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为朋友要伸出援手,有求有应,帮助他跨越内心的困境。等他走出来,再回头看看,他自然发现,挫折已成了新的力量。

二、他沮丧时,我要给他信心。沮丧之时,人皆有之,朋友懊恼、泄气、不振作、心灰意懒的时候,正是发挥可贵友谊的时候。要想办法激发他的信心,提醒他原有信念。信心就是力量,信念就是方向。今日他靠你行走,他日或许你还要依靠他飞翔。

三、他迷惘时,我要给他指引。郑板桥的名句:“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入糊涂更难。”这是大智之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体谅世间人的无知,此所谓“难得糊涂”也。然而迷惘并非糊涂,更非难得糊涂,而是真正失却了生命的方向。这时候可以导他以正信的宗教,以宗教智慧的明灯来为他照亮前途,也可以古圣先贤之言来为他指点迷津;等到拨云见月之时,必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光景。

四、他愚痴时,我要给他智慧。“愚痴”二字并非指不聪明,而是指执著于某人、某事或是某一种信念而不得开解。佛经中甚至将“世智辩聪”列入“八难”。世间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不胜枚举,尤其是自命聪明之人很容易自己画地自限、圈入框框,最后找不到出路。这就是一种愚痴,这个时候要给他智慧。

聪明与智慧如何分辨?聪明者,领悟力强,反应快速,但如果将这种聪明用为一己之私,往往自缚手脚;如果将这种聪明用在利他之事,则是一种智慧之举。凡事能思利他者,慈悲之心令人感动,会招感许多的善缘好运。

交到良师益友可以提升自我、开拓人生。做个良师益友,会在朋友中得到知交,彼此相互提携,安慰鼓励。甚至夫妻之间如能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家庭会有更多的和谐与成长。

·佛光菜根谭·为人父母者,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认知,则子女不仅是自己的骨肉,更是自己的朋友;

为人师长者,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涵养,则弟子不仅是自己的晚辈,更是自己的同参;

为人长官者,能有“三分师徒,七分道友”的体认,则部下不仅是自己的袍属,更是自己的同事。

没用的好人“你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么样?觉得我讨厌不讨厌?”

“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鸿渐想不到辛楣会这样干脆的回答,气得只好苦笑。

——钱钟书《围城》人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好人、坏人两种。其实,好人中也有坏人,坏人中也有好人。

好人应该被人歌颂、受人赞美。有一种没用的好人,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过,他不害人,凡事忍让不与人争,能够求本分默默做事。

我们常听人说某人是好人,但是,好人的条件,比方仁慈的道德操守、乐群的精明能干、向上的勤劳服务、利众的专业技能,他真的具备了吗?他具有特长,能在各种场合胜任、愉快,如此不但是好人,而且是能人。反之,凡事推脱不肯担当、没有主见、畏首畏尾、明哲保身而不敢举发坏人的好人,就是没有用的好人;该生气时不生气、该据理力争时不敢据理力争的人,就是没有用的滥好人。此种人是团体成长的拖累,是社会进步的障碍,也是国家利益的危机。

对好人,我们应该为其定义:

一、慈悲是好人。慈悲,不可过分滥施。如果对坏人也慈悲,甚至藏匿包庇为非作歹的通缉犯,就是对大众的残忍。所以好人应该要具有智慧、勇敢的慈悲。

二、勤劳是好人。勤劳,不可勤于游荡玩,不可勤于搬弄是非。勤劳,也需要有“正勤”,如勤于服务他人、勤于修学治身、勤于见义勇为,才能作为好人的标准。

三、勇敢是好人。勇敢,不可逞匹夫之勇、鲁莽无谋、以强为乐、以大欺小、好勇斗狠。勇敢要有仁慈,要有义气,要能敢做敢当,要能坦诚向上,才是好人的条件。

四、明理是好人。明理,不可只会辩理,只会逞口舌之能。说得头头是道却一事无成,这算是什么好人?明理是从善如流、与人为善,明理是自我要求、量广宽宏,如此才是明理的要诀。

世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光看外表不容易分别得出。有的人看起来是好人,却是“蛇蝎心肠,笑面弥勒”,此种人比坏人更可怕;有的人看起来是坏人,却盗亦有道,如《水浒传》中惩奸除恶的梁山好汉,可说是比没用的好人更称得上好人。

·佛光菜根谭·人不患无才,识进则才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