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看到慧寂盘里血渍斑斑的两截断指,知道其意志坚决再难更改,只好让慧寂返回佛门。
后来,慧寂十八岁时,到江西吉州,拜访耽源禅师,传授圆相九十六种;二十一岁,参访灵佑禅师,侍从十五年;三十五岁后,领众出世,成为沩山灵佑座下的大弟子,创立中国禅宗里“沩仰宗”一派;七十三岁时示寂,大家都尊称其为“小释迦”。
中国人对出家为僧一直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出家生活清苦,有的人认为必定受什么刺激,才会看破红尘。殊不知“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如顺治皇帝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仰山慧寂禅师若无大心大愿,不能入佛门为僧,怎能成为一代宗师!
这位相貌英俊的二十岁青年,正是第十一世班禅。他在北京雍和宫中,跟随着老师学法。
眼眸明澈流转,自有一股聪慧善学、谦虚而又极有担当的神色。
在藏传佛教中,班禅意为大博学者,被认为是无量光佛的化身。一九九五年,年仅五岁的坚赞诺布,被法断为十世班禅转世真身,继任为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如今十五年的时间过去,昔日的灵童已经健康成长为年轻有为的宗教领袖。
一个人必须有自觉的使命感有了使命感才会有责任感才能克尽职责才能勇敢担当才能自我健全那就是禅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不过仍有许多病人死去,因此每天都惧怕死的阴影。一次在出诊的路上,碰到一位云水僧,王田于是就请示道:“什么叫禅?”
云水僧回答道:“我也不知如何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一旦会了禅之后,就不用怕死了。”于是在云水僧的指示下,王田前往参访南隐禅师。
王田医师找到南隐禅师的住处,说明来意,并请求开示。
南隐禅师道:“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王田医师似懂非懂地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王田医师非常不解地想着:这种开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呢?因此,当他第四次参访时,就抱怨道:“有位云水僧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对于这一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南隐禅师微笑地拍着王田的肩膀说道:“我对你太严格了,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
所谓公案就是南隐禅师要王田参“赵州无”的话头,王田苦参这“无”字公案,前后两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王田并不灰心地专心致志,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地澄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最后,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着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王田医师经常接触老病死生之人,因此,“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伤他人,看看轮到我”,所以对死亡就起了恐惧,南隐禅师要他好好照顾病患,就是参禅,因为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能入禅呢?及至他参透了“无”字的公案,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就是无死的禅境了。
时间有春夏秋冬世界有成住坏空心念有生住异灭人生有生老病死人生是环状的不是直线的人有来生才有希望“有希望”
就是悟者的世界二〇〇九年四月一日,在台北小巨蛋举行了佛教大会闭幕式。圆润广阔的内景让人想起命运的齿轮,生命的回转。
野草根不灭,冬季枯荣,春季又萌发新芽。生的结尾必是死亡,而死亡又是生的开端。
业力宛若一条头尾相接的绳索,把世世代代的生死系在一起。种下好因,必得善果。一心向善,纵使现世苦难黑暗,来世也终可得满堂光明。所以生未尝生,死未尝死,生命轮回,生死一如。
虽然只有微弱的烛光,也能将空气点亮。
这场景像一幅沉寂、端庄、肃穆,却欲动的油画。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来自中国台湾的星云大师和来自中国香港的觉光法师共同掌灯,为社会祈愿祝福。胸前这闪烁的烛火就是我们的心灵之光。
当内心欢喜,不论黑暗中蠢蠢欲动的不安如何变换,也能见到满目生机的世外桃源。
心外的世界如何改变是无法控制的但肯定自我的心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夜游在仙崖禅师住的禅院里,有一位学僧经常利用晚上时间,偷偷地爬过院墙到外面去游乐,仙崖禅师夜里巡寮时,发现墙角有一张高脚的凳子,才知道有人溜到外面去,他不惊动别人,就顺手把凳子移开,自己站在凳子的地方,等候学僧归来。
夜深的时候,游罢归来的学僧,不知凳子已经移走,一跨脚就踩在仙崖禅师的头上,随即跳下地来,才看清是禅师,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但仙崖禅师毫不介意地安慰道:“夜深露重,小心身体,不要着凉,赶快回去多穿一件衣服。”
全寺大众,没有人知道这一件事,仙崖禅师也从来没有提起,但自此以后,全寺一百多位学僧,再也没有人出去夜游了。
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处罚,更容易收到教育的效果!
如仙崖禅师者,把禅门的教育特色。发扬到了极致。禅门的教育,向以慈悲方便为则,就算棒喝、磨炼,也要先看被教育者的根机,才以大慈悲大方便相待,天下的父母老师,应先看看儿女学生是什么根性,施以什么教育,感化、慈爱、身教,乃是最好的禅的教育。
育才之道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便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负责园艺的僧众)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
信徒不解地问道:“园头禅师!照顾花草,您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而且从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没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锄来锄去?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园头禅师道:“照顾花草,等于教育你的子弟一样,人要怎样教育,花草也是。”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道:“花草树木,怎能和人相比呢?”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地说道:“照顾花草,第一,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第三,特别浇以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似已死,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药,对他放弃,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第四,松动泥土,实因泥土中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有新机成长茁壮!”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地说道:“园头禅师!谢谢您替我上了一课育才之道。”
《涅槃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世上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
寺院山门口往往供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圣像,意思是用慈悲(爱)摄受你,但弥勒佛的背后,却供了一尊手拿降魔杵的将军韦驮圣像,意思是用威武(力)折服你,父母师长对年轻子弟,一面授予爱的摄受,一面给予力的折服,子弟不会不成才的!
以慈眼慧眼法眼佛眼洞察世间实相用善听谛听兼听全听关怀人间疾苦一尊南山海上观音,玉肌慈眉,静闭双目,用佛眼观察世事,用善听关怀人间。佛典载,观音大士曾发下十二大愿,第二愿即“长居南海愿”。
二〇〇五年四月,集十万善念而敬建在海南三亚的这尊海上观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观音像。像高一百零八米,足踏一百零八瓣莲花宝座,矗立于金刚洲上,一体化三尊造型,每尊手势各异,代表不同法门。
“以众为我”,世间万物都是观音菩萨的眼耳舌身。用心了解世间悲苦,体悟人间生机。
正如这日出之光,普洒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