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真善美的化身
做人何妨一朵花多给人一些欣赏一些气质一些美感好的心就像花一样可以把欢喜给别人四川武侯祠的玉兰花,在寒意正浓的初春时节里宁静开放。在叶子还没有探出头的时候,花就已先一步绽于枝头。不为争奇斗艳,只为传递春的信息。玉兰纯洁,但并不脆弱。自然、质朴,内蕴独特气质的香。
《离骚》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清泉般的美,一如一副好心肠。
我的愿力是我的有一位学佛不久的居士在阅读《劝发菩提心文》时,读到一句“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居士不懂这个句子的意义,就去请教无相禅师。
无相禅师告诉他:“在学佛的菩提道上,难免由于自己的惰性、业障或机缘不巧等障道因缘而退失菩提心,因此必须靠愿力来支撑、鞭策。历代高僧大德的道业成就,无一不是靠着誓不退转的愿力来完成的,像普贤菩萨有十大愿,观世音菩萨有十二大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地藏菩萨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悲愿。这许多佛菩萨的大愿,无一不是学佛者的榜样。”
居士仍然不懂:“为什么想成佛,一定要立下普度众生的志愿呢?”
无相禅师说:“如同一棵树,众生好比是树的根,菩萨就像树的花,佛便是树的果。要想一棵树能开花结果,就必须灌溉树根,要爱护它,否则根一受到损害,树就会枯萎了,又怎能开花结果呢?”
信徒听了,也深觉愿力的重要,便问无相禅师的愿力是什么?
无相禅师答道:“我的愿力是我的,不是你的。你为什么不发你自己的愿力呢?”信徒终于心开意解,礼谢而去。
各人有各人的愿力,不必去问别人的愿力,先问自己愿为大众做什么?愿力可大可小,例如:我愿做一头牛,为众效劳;我愿做一棵树,普荫大众。当然我们也可以发愿,成圣成贤,成佛成祖,因为愿力的推动,能让我们忍苦耐劳,甘愿做众生马牛,故所做一切自然会成就,只要愿不虚发,必定能完成。发心,才有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志愿。愿力,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人生有此处彼处岁月有今年明年人如果能欢喜地生活在希望里则生机无限天天都是过年这画面不免让人想起金庸《天龙八部》中的那位扫地神僧,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抵制住了慕容博和萧远山两位武林高手的搏斗,并化解了两人深积多年的恩怨。
武侠小说的高僧总是隐蔽在寺院最不起眼的角落。真正的学佛之人,在平静生活的处处小事中修炼身心,挑水劈柴、做饭洗碗,每天做着锻炼意志的必修之功课。
舍弃名誉,潜心礼佛,做尽善事,就会在平和喜舍的生活中得到满足。
千古楷模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而百丈禅师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了,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因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地,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他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哪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干活。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工作,离开生活,哪里还有禅呢?百丈禅师为了拯救禅者的时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还喊出“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口号。
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不是懒惰的借口,希望现代的禅者听一听百丈禅师的声音!
找禅心南天寺无德禅师举行小参时(禅师依学僧的需要,而不定时举行的一种座谈会或开示),无德禅师对学僧们说道:“各位来此参学,长者数年,短者也有数月,不知各位找到禅心没有?”
学僧甲说道:“我是个主观很强烈的人,除了‘我’或‘我所’之外,世界上没有什么值得我关心的。但自参禅以后,我才发觉世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靠因缘才能成就。以往每天只妄想我与我所,实在非常自私,现在发觉除了我以外,还有人,还有佛,我想我握住禅心了。”
学僧乙说道:“以前我的眼光总以能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具体实质为标准。但自参禅以后,现在我不再短视而有远见;不再心胸狭小,而量大如空。我想我找到禅心了。”
学僧丙说道:“从前如果说我一天能行三十里路,我绝不去走五十里。但自参禅以后,才感受到以有限生命去证悟永恒的法身时,恨不得不眠不食地每天步行百里,我想我已知道什么叫禅心了。”
学僧丁说道:“我由于学历低,经验不足,相对的在处事方面,总显得笨拙,甚至有时会很自卑。但自参禅以后,才发觉自己可以担当弘法利生的重责大任,因此,也不自觉笨拙,也不感觉自卑,我想这就是禅心了。”
学僧戊说道:“身材只有五尺的我,平常总抱着‘天塌下来总有别人会顶住’的心态。但自参禅以后,才感受到烁迦罗心无动转的信念,现在在人前,总觉自己有丈二之高的身材,我想我已体悟到什么叫禅心了。”
无德禅师听后,点头说道:“你们所说的是你们的进步,你们自受用的法喜,这只是一种参究的‘初心’,而非‘禅心’。真正的禅心在于明心见性。好好精进修持吧!参!”学僧们听后,个个敛目内省,继续去寻找禅心。
参禅,其重要的目的当然是明心见性,但在参禅的过程中,可以改变观念净化身心,激发内力,增加慧思,像以上这几位学生的报告,不亦然乎!
修学有成弘扬佛法不断地上求佛道与同参道侣互相切磋养深积厚自我沉潜的修行才能住持一方四川的一座小小寺庙的院墙之外,四位僧人正探讨佛理。
三名弟子在上,住持反而站于台阶之下。他的视线远方,是一片湛蓝的广袤天空。在佛法面前,没有高低贵贱,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教与他人佛法之时,自身也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些禅者终日奔走于江湖,通过在旅途上遇见的不同人、听到的不同事,增加人生阅历,丰富内心感悟。那些翻来覆去想不通的问题,只因对方一个说者无心,你一个听者有意,就可能瞬间打破萦绕在心中多年的疑团。
一人的智慧有限。交流,便成了智能之泉。
责骂与慈悲黄龙慧南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禅的时候,坐必跏趺,行必直视。后来云游至泐潭澄禅师道场时,泐潭澄就令他分座接引,指导禅法。这时他的声誉已经名闻诸方了。
云峰悦禅师见到他,就赞叹道:“你虽有超人的智慧,可惜你没有遇到明师的锻炼!泐潭澄公虽是云门禅师的法嗣,但是他的禅法与云门禅师并不相同。”黄龙禅师听后,不以为然,问道:“为什么不同?”云峰禅师回答道:“云门如同九转丹砂,能够点铁成金;澄公如同药物汞银,只可以供人赏玩,再加锻炼就会流失。”黄龙听后愤怒异常,从此不再睬云峰。
第二天,云峰向黄龙道歉,再对他说道:“云门的气度如同帝王,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愿意死在他的语句下吗?泐潭澄公虽有法则教人,但那是一种死的法则,死的法则能活得了人吗?石霜慈明禅师的手段超越现代所有的人,你应该去看他!”
后来,黄龙在衡岳福岩寺参访慈明禅师,慈明禅师道:“你已经是有名的禅师了,如果有疑问,可以坐下来研究。”黄龙因此更是真诚地哀恳。
慈明禅师说道:“你学云门禅,必定了解他的禅旨,例如:放洞山顿棒,是有吃棒的份儿,或是无吃棒的份儿?”
黄龙答道:“有吃棒的份儿?”
慈明禅师很庄重地说道:“从早到晚,鹊噪鸦鸣,都应该吃棒了!”
于是慈明禅师端正地坐着,接受黄龙的礼拜。然后又问道:“假如你能会取云门意旨,那么,赵州说‘台山婆子,我为汝勘破了也’,哪里是他勘破婆子的地方?”
黄龙被问得冷汗直流,不能回答。第二天,黄龙又去参谒,这次慈明禅师不再客气,一见面就是指骂不已。黄龙问道:“难道责骂就是我师慈悲的教法吗?”慈明禅师反问道:“你认为这是责骂?”黄龙在言下,忽然大悟,就作了一首偈:
“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明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
在受苦的时候,感到快乐;在委屈的时候,觉得公平;在忙碌的时候,仍然安闲;在受责的时候,知道慈悲。那就是体会出真正的禅心了!
对父母的慈悲是孝对亲人的慈悲是爱对师友的慈悲是义对众生的慈悲是仁冬季天气最美的时刻,河北一座古朴的庙宇。
一捧阳光照射树枝,在地上留下清晰而晃动的影。两个僧人的背影沐浴在寺院中央的晨光之下。
小禅房的深灰色瓦片,光影斑驳的中灰色树枝,洒满冬日暖阳的浅灰色水泥地面,色调和谐统一,在那一年最冷的时节中,浑然天成,安详无比。
步履蹒跚的老僧人和扶持他走路的小僧人,留下一对背影。背影在诗歌或是摄影中,通常都饱含着最浓稠的情感,蕴涵最深邃的玄机。
对人慈悲,就是最深刻的孝爱仁义。
一坐四十年佛窟惟则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
他用落叶铺盖屋顶,结成草庵,以清水滋润咽喉,每天只在中午采摘山中野果以充腹饥。
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一个修道老僧,好奇地向前问道:“你在此住多久了?”佛窟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樵夫好奇地再问道:“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佛窟禅师点头道:“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樵夫再问道:“你没有朋友吗?”佛窟禅师以拍掌做声,好多虎豹由庵后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速说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后,禅师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野兽,都是法侣。”樵夫非常感动,自愿皈依作为弟子。佛窟对樵夫扼要地指示佛法的心要道:“汝今虽是凡夫,但非凡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