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人间佛教也不是说一下子就可以完成自己;以我的生命体验所见,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日修行一日功,日日修行日日功。你能通达佛教所谓般若、中道、缘起……这许多“人我一如”的大乘真理,就是我们信仰的神圣性,也是人间佛教与佛相应的神圣真理。
因此,你说在人间佛教里面,能有一碗饭吃,不神圣吗?在人间佛教里,能获得生命的成长,得到欢喜,得到因缘、助缘,不神圣吗?人家给我们一个微笑、一个握手、一个点头,那不是神圣吗?我肯给人布施,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这不是神圣吗?
甚至于现在提倡的“三好运动”,就是让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能可以做到“身做好事、口说好话、心存好念”,这还不够神圣吗?信仰就是神圣,修行就是神圣,自己从凡夫慢慢地净化,到成圣、成贤,就是神圣的信仰之功。
依此看来,人间佛教就是佛教。其实,佛教是佛陀在人间对人说的,当然是人间佛教。当初,印度很多外道的修行方式稀奇古怪,背离人间的常理,与道相违。佛陀基于悲悯,为了降伏九十六种外道,不辞辛苦度众弘法,虽然成果丰硕,但终因众生的思想、习性不同,难以统一。尤其像提婆达多逆师叛教,企图借标榜苦行来称雄做主,但最后都是失败的。
佛教不主张乐行,因为太过的人间欲乐,热烘烘的,会迷失自己;但也不标榜太冷淡的苦行,即使因此而赢得别人的崇仰,这种冷冰冰的苦行人生,对于社会大众又有什么利益呢?真正的人间佛教应提倡缘起中道,如佛陀之所说、所行。
所以,今后佛教的出路,应真正依止佛陀的人间佛教教示。所谓“人成即佛成”,把人做好,人人能开悟,还怕不能成佛吗?
另外,佛陀教我们度众生要用“四摄法”,要发“四弘誓愿”,要我们重视在生活里面衣食住行、行住坐卧的修行,并且要能将这许多超越的、高远的、深长的义理,运用在日用之中,让自己在人间的生活,获得安宁,获得自在,获得洒脱。
如来的一代时教,要我们对国家忠心,对父母孝顺,对人类平等……儒家的仁道、道家的出世,虽然也有类似佛教的道理,但他们却都是片断的,唯有佛陀的教法是彻底的圆融,所以能在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中,独树一帜,历久不衰。
平等尊重即能了生脱死平等也是佛教足以睥睨天下的教义。说到平等,在维摩丈室里,舍利弗受女青年的教化开示,可见得有志不在年高,即使是大阿罗汉也要听女性菩萨的开示,这不就是平等吗?又如《华严经》中提到的伊舍那(休舍)优婆夷、自在优婆夷、贤胜优婆夷、慈行童女、有德童女、师子嚬呻比丘尼、婆须蜜多女、夜天女神等,由于她们对佛法皆有独到的体证,故能引导善财童子进入法界之境。
所以,我们当代的比丘法师们,你们平时对观世音菩萨礼拜赞叹,观世音菩萨不是经常示现女相吗?可见得你们对女性的尊重。可是为什么在生活上,在做事时,却有了男女不平等的看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是因为对佛陀的平等真理完全不了解的缘故啊。
当然,不只是男女要平等,僧信也要平等,古今也要平等,甚至事理都要平等,可以说,真理本来就是平等的。因此,我题写佛光四句偈:“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实际上,这四句偈里,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和“忍”,才是真正佛法的精神、佛法高深的意义。
像佛教发展到今天,不少人修学佛法,开口闭口都是为了要了生脱死。但什么叫了生脱死?我们又看到谁了生脱死吗?
真正的了生,应该是对生不要执着,不要计较,不要贪恋;对死亡不要惧怕,不要认为死就是毁灭。其实,死亡如乔迁、如移民、如换车、如更衣,也是可喜的事情。再说,人会死是因为有生;如果不生,不就不会有死了吗?所以生的时候,就注定有一天会死,生死不二,何必认定生就是可喜,死就是可悲的呢?你对生死能用平常心、平等心看待,那不就是了生脱死了吗?
当今的佛教徒除了不应抱持自修自了的心态,也不要事事求佛、拜佛、念佛,一味祈求佛陀的赐予,因为这些都还是建立在贪求上。淡泊、清净,都是佛陀教化我们的。真正的信仰,是发扬人间的佛教信仰精神,要能牺牲、奉献、服务,实践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菩萨道。人间佛教就是要发菩提心,能发菩提心才是人间佛教;所以要行佛,不要光是求佛、拜佛,行菩萨道才是真正佛陀人间佛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