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巴中通江县一路乞讨到达县罗江口,最终被姓魏和姓罗的两家好心人收留下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流浪异乡,却始终忘不了自家的根。在达县安顿好以后,祖母决定把爷爷送回老家抚养。那时候,小女儿太小了,祖母便把女儿暂时留在达县好心人家里,独自带着爷爷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山迢迢,水长长,一走就是几个月。
家里已没有人,祖母只好把爷爷寄住在亲戚家里。自己有独自返回达县接小女儿,谁料到命运捉弄,在返回达县的途中遇到了日军飞机的轰炸,不幸身亡。祖母从未忘记自己的家乡,从未忘记自己的儿女,但是,时运不齐,最终还是扔下两个天各一方年幼的儿女而去,至死都没有回到她那日日夜夜思念的故乡。甚至连尸首都没有找到。
祖母死后,爷爷的亲妹妹是爷爷在这个世上唯一至亲的人了。可是,祖母死后,她的儿女也都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儿女天各一方,那时候爷爷才六岁,刚刚知晓世事,就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楚。当时,小女儿还是不懂事的孩子,如果最终存活了下来,她是否知晓这一段辛酸的家族史?
爷爷寄人篱下,尝尽人间苦痛。听说曾因无法忍受养父养母的劣待,出逃过几次。但是每一次都被抓了回来。抓回来少不了一顿狠狠的暴打。
爷爷一直都惦记着自己的亲妹妹,成家以后也曾托人打听过,但是始终都没有任何消息。在那个困苦的年代,通讯极其的落后,爷爷曾发过电报,也曾写过信,但是一样音讯全无。直到爷爷死的那一刻还惦记着自己的亲妹妹。嘱托父亲打听此事。
血浓于水的感情无可替代。在艰苦的年代里爷爷坚强的活下来。年幼的他相继失去父亲和母亲,就连世上唯一的亲人——小妹,也和自己天各一方,不知踪迹。
寄居亲戚家里,白天干着繁重的农活儿,晚上只能在牛圈的草棚里过夜。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爷爷发誓要修建起自家的房子,要成家立业,延续血脉。
爷爷为了完成毕生的心愿,费劲心血,成了家,立了业,也留下了一生的顽疾。现在我们所居住的老屋,就是爷爷当年修建的。历经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与祖国同岁。如今依然屹立在大巴山的土地上。
爷爷娶的第一个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也就是父亲的大姐,我叫她娘娘。后来,不久爷爷的妻子就去世了。为了传宗接代,抱养了一个儿子,我叫他爹爹。爹爹和娘娘组成了新的家庭。再后来,爷爷又续娶了前妻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奶奶。生下了二姑,三姑,还有父亲。
爷爷和奶奶把五个孩子养大成人,而且为每一个孩子操劳婚姻大事。等到儿女全都成家后,爷爷也就病倒了。
父亲在五姊妹中排行最小,作为小儿子,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家里没有多少粮食,每次吃饭的时候,爷爷总是把不多的米留给儿子,自己吃红薯土豆等杂粮。虽然贫穷,一家人在一起也是天伦之乐。
可是,好景不长。父亲十六岁那年,爷爷病逝。五六个春秋里,爷爷从来都没有坐下来享一天清福。辛辛苦苦忙碌了一辈子。或许看到一家儿女长大成人就是他一生最大的满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