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修行在人间:精进 > 学问之道

学问之道

佛教里面的青年学子,要经历访师寻道的过程,以增广见闻,才能获得学问,这个过程叫作参学。好比我们现代人除了正规的教育之外,还要继续留学深造,或是四处参问学习其他知识,方为有学问之人。

尤其处于现代社会,无不讲究专业知识与专门技术。科学家还分为生物科学、电讯科学、星际科学、纳米科学、复制科学等等。这些林林总总专业学问的获得,是人类精神、潜能、毅力的开发。学问之道,兹有四点意见:

第一,学问之道,能问则得学问之首在于发问。有如叩钟,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不叩不鸣;同样的,学习必须向人谦虚请益、叩问,才能获得长辈、大德的教授。例如佛教因为有须菩提尊者的发问,才能留下令人千古传诵的《金刚经》;禅宗祖师启问“什么是本来面目?”“何谓祖师西来意?”“念佛是谁?”让学生向内心自问自参,直至机缘成熟,而豁然意解,妙得于心。

然而中国人受传统礼教观念的钳制,以填鸭式的教育灌输于下一代,并没有得到禅宗思想教育的启发,所以,学生不敢发问,更不懂得怎样问,如此学不到思考、辩解,又怎能进步呢?所以,学问之道,能问则得。

第二,学问之道,能闻则知听闻,是获得学问的途径之一。由听闻知道理,由听闻去除恶事,就如容器受水,土地植种,应离不当的过失。例如对于师长的教授,如果不用心,就等于将茶水倒在茶杯的外面;或以贡高我慢的态度,将茶杯倾覆,让茶水倒不进去;抑或是听闻之后,转头即忘,等于茶杯漏了,哪里能装水呢?

第三,学问之道,能思则明所谓“以闻思修入三摩地”,思考,可以让一个人理路清晰,明了;依理思维,可使学人发生智慧,所以参学之后,要不断地思考,思想才能深入。

第四,学问之道,能用则深参学所得到的知识道理,要灵活运用,方能产生力量。例如在老师那里听闻慈悲,就要将慈悲用来感染人间,增加人生的善美;学了禅定,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将禅定用来待人接物,自我观照;问道于前人所得到的智慧,就要用来行佛,利济群生,才能发挥学问的作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