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云河回头看看这十个桶,又摸摸兜里的钱,叹气:算了,船到桥头自然直。
第17章 大cháo汛(2)
这天,一开始还挺顺利的。
和往常一样,许多同学只要小桶满了,就会走过来倒给她。
但是渐渐的,事情就不太对了。
一些过去参加过小分队赶海的,熟门熟路,能够在原定的位置找到沐云河,但是还有更多新来的同学在茫茫的沙滩上,根本就找不到收货的地点。
许多人无头苍蝇一样寻找传说中的收货点,口口相传,以讹传讹,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曲折。
沐云河尝试连人带桶转移到更加醒目的地方,可是这个海滩一览无余,根本就找不到一块高地。
他们手上也没有更醒目的标志。这时候不由得想到,如果可以有一面带色彩的旗帜就好了。
认识的小伙伴、不认识的同学,还有很多压根不是他们学校的人,扎堆在沙滩上。
不时有人拿着不符合要求的货前来想找沐云河换钱。
为了应对混乱的场面,沐云河不得不把丁成和关莉莉,还有李赟、侯敏达等一些熟悉的同学留在身边,让他们帮忙一起收货。
但是随着涌向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即使多了几个人手也来不及现场检阅货物。一旦查得细了,立刻人员拥塞,还有些不知哪来的成年人等不及,骂骂咧咧地要吵架。
沐云河只能让他们直接倒货,然后估摸着给钱。
大约在收满了五六个大桶后,情况发生了改变。
这时候,围着他们的一群人中,忽然有人喊了一嗓子:“到那边看看!那边收货的价格更高!”
人群出现了骚动,很多人回头往那个地方看去。但从沐云河的角度,根本看不清外面发生了什么。
大约过了十来分钟,往去探看情况的小伙伴才回来,告诉他们最新情况。
原来,不知哪里划来了一条小渔筏,也开始收货,而且给的价钱一桶在3毛-4毛,几乎比沐云河的收价高了一倍。
沐云河收货的价格确实不高,低于市场价。
因为原先来这片沙滩赶海的人,基本上都是捡些零碎的回家自吃,卖钱的比较少。这里本没有商机,是她通过学校号召、饥饿营销“赶海名额”之类的手段,将赶海的同学们集中并发动起来。
给出的价格本来也是意思意思,可没想到,在她把这个海滩发动了之后,有人就寻着这片热闹过来了。